成为我市第二例本地采集的无关供者
和合承德网讯(记者李莹,通讯员韩立平)11月10日上午,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的采集室里,25岁的隆化青年潘有志正在捐献造血干细胞。他的血液缓缓流过血细胞分离机,珍贵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被一点点收集起来。潘有志心里清楚,这些细胞会给一个素未谋面的孩子带来活下去的希望。“能配上,就帮着救一下!”就是这个简单又坚定的想法,支撑着他踏实地走完了这段为陌生生命助力的路。
2021年,刚大学毕业的小潘第一次参加无偿献血,那天,他也成了中华骨髓库的志愿者。小潘回忆:“当时没多想,就是抱着试试的心态加入了。”作为一名医学生,他比普通人更明白造血干细胞捐献的意义,也知道配型成功的概率特别低,跟“中彩票”的概率差不多。
这个看似偶然的决定,其实早藏在他的内心深处。小潘从小就很善良,“看不得别人遭罪”,路上碰到乞讨的或是生活困难的人,总忍不住帮一把。参加工作后,在隆化县疾控中心就职的他,每年都会和同事们下乡,帮村民免费检测饮用水水质,给牛羊检查传染病。这些经历让他觉得,帮别人本就是一件很自然的事。
今年9月底,市红十字会的一个电话,打破了小潘平静的生活。工作人员告诉他,他与一名血液病患者初配成功了。“感觉像是冥冥中注定的缘分。”小潘这样形容当时的心情。等了4年,数万分之一的概率,这份突如其来的“缘分”让他又惊讶又笃定。
从那天起,捐献就成了他生活里最重要的事。
随后的体检和高分辨率检测阶段,平时挺从容的他,反倒有些着急了。“心里总惦记着这件事,”他坦言,“我还主动打电话问结果。”对远方那个陌生生命的牵挂,不知不觉就扎了根。
确定符合捐献条件后,小潘开始了一个多月的“特别准备期”。他制定了严格的锻炼计划,让身体保持在最好状态;饮食上也尽量清淡健康。这些改变,都是为了捐献时能提供更健康的造血干细胞。
“既然决定了,就尽量做到最好。”这个25岁的年轻人,透着一股超出年龄的责任感。
11月6日,小潘开始注射动员剂。随之而来的腰酸腰痛让他晚上睡不着觉,但他从没动摇过。“一想到远方还有个等着救命的人,这点不舒服根本不算啥。”
采集当天,在姐姐和姐夫的陪同下,小潘安静地躺在床上,偶尔跟身边的医护人员轻声聊几句。不时有其他病房的病人过来看看他,给他加油,这让小潘特别感动。当得知受捐者是个年幼的孩子时,这个高大的小伙子眼神一下子软了:“希望孩子能好好活下去。”这一天,小潘成为中华骨髓库第21498例、河北省第891例、承德市第18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年轻人用行动守护生命的故事。
面对大家的赞誉,小潘一直很淡然。“我就是做了该做的事。”可正是这份淡然,让我们看到了年轻一代的责任与担当——他们没有说过什么豪言壮语,却用行动诠释着生命的意义;他们平凡又普通,却能在关键时刻站出来。小潘用最真诚的方式,为素未谋面的孩子托起了生的希望;用自己温热的手臂,架起了一座连接生命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