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71岁农户23年前响应号召种下300亩杨树,成材后却被纳入保护区禁止采伐,一分补助也没有给农户!农户:“上哪里说理去!我20多年的投入,100多万白搭了!”官方回应:正积极协调此事! 黑龙江齐齐哈尔富海镇的林子里,71岁的王桂菊拄着拐杖踱步,手抚过碗口粗的杨树。 树干泛着深褐光泽,胸径最粗达40厘米,是这片林子23年生长的证明,可这3万棵成材的树,如今成了她的心病。 2002年春天,镇里和村里干部上门动员,让王桂菊承包河套边360亩荒滩造林,她当场签了合同,白纸黑字写着“退耕还草(林)地”,承包期到2027年。 第一年相关单位给了树苗,她种下去成活率没达标,第二年自掏腰包补苗,一株株栽进贫瘠的沙土地。 往后二十多年,她没敢歇着,天不亮就下地除草,雇人施肥打药,冬天还要剪枝防冻。 女儿张丽记得,母亲一个人扛下所有,父亲早逝后家里全靠这片林子指望未来,2013年大水冲倒一片树,经批准砍了卖几万块,这是林子唯一一次见回头钱。 其余时间,财力物力像流水般填进去,母女俩算过,投入早超百万。 2024年,树到了最佳采伐期,张丽去办采伐证,才发现林地划进乌裕尔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缓冲区。 保护区给的答复书明说,按《森林法》,这里的树禁止采伐,除非遭灾或防疫,否则不准动。 并且更让母女俩窝火的是补助的事,合同写着“退耕还林”,周边林农都领了补贴,她们却一分没见。 找县林草局对方说地块属于“三北”工程造林,不是退耕还林,名单里没她们名字。 张丽拿出2013年的验收报告,上面显示县里2002年就启动退耕还林,可申请信息公开,又被以涉密或涉隐私驳回。 今年8月,县林草局提了“林权互换”方案,说用村集体林地换她们的林子,张丽去镇里打听,干部直言没法操作。 树的粗细、树龄、地块条件都不匹配,根本换不平,9月齐齐哈尔市林草局复查,还是老话:没退耕还林合同,补贴过了时效,保护区划入也没补偿政策。 王桂菊的腿患上双侧股骨头坏死,走几步就疼,但还是天天往林子里钻,合同还有两年到期,305.5亩树(分弟弟一些后剩余)站在那里,成了看得见摸不着的“家底”。 11月10日,镇里领导说去过县局和保护区好几次,确认没补贴可领,采伐也确实不行,“老人跑了好多趟,县领导都在协调,就是还没好办法,”可找县林草局负责人,对方说在开会挂了电话;保护区那边干脆没回应。 生态要保,可老百姓的血汗不能白流,二十多年守着荒滩变绿洲,响应号召种下的林子,如今因政策调整陷入两难,王桂菊的林子还在等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