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人民币遭伏击!伦敦交易所停摆人民币期货,全球资本加速转向中国 国际金融市场最近

人民币遭伏击!伦敦交易所停摆人民币期货,全球资本加速转向中国 国际金融市场最近波澜迭起 —— 伦敦金属交易所突然暂停人民币等非美货币期货交易,美国持续推进量化宽松政策,还牵头组建关键矿产联盟。 这三件事密集发生,更像是美元为巩固全球储备货币地位,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发起的针对性动作。 伦敦金属交易所以 “流动性不足” 为由,暂停了人民币等非美货币期货交易。表面看似合规操作,实则与市场表现存在明显矛盾。 2024 年初至 2025 年上半年,人民币计价铜期货单日交易量从 35.7 万手攀升至 48.2 万手,涨幅达 35%,市场活跃度显著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LME 作为香港交易所的全资子公司,本应具备推进多货币交易的天然基础,却突然收紧人民币交易通道。 从行业逻辑来看,大宗商品定价权长期由美元主导,人民币在该领域的份额扩张必然引发原有格局的博弈。 不少国际金融分析指出,这一举措带有 “去风险” 名义下的战略考量,本质是通过限制交易渠道,延缓人民币在大宗商品结算中的渗透速度。 美国当前面临严峻的财政挑战,政府停摆风险反复出现,社保体系压力持续加大,企业裁员现象时有发生。 在此背景下,美联储的量化宽松政策成为缓解经济压力的重要手段,而这一政策的直接后果是全球美元流动性过剩,推高国际商品价格,实质是通过货币霸权向全球转嫁经济成本。 与此同时,美国牵头组建关键矿产联盟,试图将稀土、锂矿等新能源核心资源纳入美元结算体系,复制 “石油 - 美元” 的绑定模式。 其核心目标是让新能源车、风电等新兴产业的原材料贸易强制采用美元结算,从而掌控全球新能源产业链的主导权。 中国在稀土产业链的完整布局和优势地位,恰好成为这一战略推进的主要障碍,也让人民币在相关领域的结算尝试面临更多阻力。 中国在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的买家地位,构成了应对博弈的核心底气。全球超过半数的铜、铝产量流向中国,铁矿石进口份额更是超过六成,庞大的市场需求赋予了中国不可忽视的议价权。 在中澳铁矿石贸易中,人民币结算比例已取得实质性突破 ,在2025 年 10 月,必和必拓与中国矿产资源集团已达成协议。 自 2025 年第四季度起,其对华铁矿石现货贸易的 30% 采用人民币结算,涉及规模达 80 亿至 100 亿美元,巴西淡水河谷、力拓等巨头也已跟进部分人民币结算业务。 面对 LME 的交易限制,中国市场迅速做出反应。上海期货交易所的铜交易量在短期内上涨 15%,并推出稀土期货等重点产品,凭借庞大的产业基础跻身全球主要定价中心之列。 香港交易所充分发挥离岸金融优势,拓展离岸人民币金属交易业务,与内地市场形成互补。 中东市场同样呈现积极信号,迪拜作为非洲矿产的重要集散地,人民币结算业务持续扩张,资源产地与消费大国的本币直接结算模式正在加速成型。 美元贬值预期与通胀压力,让全球资本开始主动寻求更稳健的配置方向。宝马、大众等跨国企业纷纷扩大人民币结算规模,通过实际行动表达对人民币资产的信心。 金砖国家持续推进本币结算合作,中国与巴西、南非、俄罗斯等资源大国的货币合作不断深化,进一步巩固了人民币的国际结算地位。 市场规则的核心逻辑正在转变:谁能提供更稳定的价值锚、更高效的交易环境,谁就能赢得资本青睐。 美元主导的单一结算体系已难以满足全球多元化的贸易需求,人民币的崛起并非要取代现有货币,而是为全球金融市场提供更多元、更公平的选择。 美元的针对性动作,不仅未能阻挡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反而加速了中国自主交易体系的升级完善。如今,大宗商品定价权已告别美元独霸的单行道,美元轨与人民币轨并行的格局正在形成。 全球资本向中国市场的倾斜,既是对市场趋势的顺应,也是对人民币稳定性与成长性的认可,多元公平的国际货币体系正在逐步成型。 信息来源:伦敦金属交易所:11月10日起暂停所有非美元计价金属期权交易--钛媒体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