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1993年福建一男子花了2000万元珍藏了一张皇帝所睡过的龙床,他请专家鉴定时,

1993年福建一男子花了2000万元珍藏了一张皇帝所睡过的龙床,他请专家鉴定时,专家竟发现这个重达1吨的龙床竟然是由一整块沉香木制作而成,价值更是不可估算,专家建议让男子上交给国家,可男子却拒绝上交大声说道。 1993年,林仁贵攥着2000万元现金,从皇室后裔手里接过一张蒙尘的龙床。 他没想到,这张被家族十多口人争得面红耳赤的“紫檀木床”,竟是整棵沉香木雕成的“中华第一床”。 林仁贵的收藏路,起点是爷爷的旧木箱。 他出生在莆田鞋匠世家,爷爷是当地有名的“古物迷”,总在修鞋间隙捣鼓些旧瓷片、老木雕。 小时候,他最喜欢蹲在爷爷脚边看修补的铜炉、摩挲褪色的书画,听着“这物件儿比金子金贵”的念叨,收藏的种子悄悄发芽。 改革开放后,林仁贵办了两家鞋厂,产品卖到海外,成了“先富起来”的那批人。 钱袋子鼓了,爷爷的话却更清晰了:“钱会贬值,老物件儿才是根。” 他开始跑遍全国古玩市场,从唐青花瓷片到海南黄花梨家具,从宋代影青盏到清代官窑瓶,慢慢攒下“福建省收藏家协会名誉会长”的名号。 朋友笑他“鞋厂老板变古董痴”,他却说:“我收的不是破烂,是老祖宗的手艺。” 他花光积蓄买过唐柴窑瓷,借过高利贷收过宋影青盏,甚至在郊区山上开农庄种盆景,只为给藏品找个“透气”的地方。 贵宝斋古玩城开业时,他站在展厅里摸着一件唐青花,跟人说:“这些宝贝,比我鞋厂的流水线金贵。” 1993年的山东临沂,林仁贵为一张龙床跑了十几趟。 消息是收藏圈朋友传的。 皇室后裔家有祖传龙床,太监从宫里偷出,家族十多口人守着过穷日子,如今要卖。 他赶到时,床蒙着厚灰,乍看是紫檀木,雕着55条青龙,床柱、床顶是五爪,床腿是四爪。 一眼就觉得是皇家规制,气场十足。 “家族吵得厉害,有的要价千万,有的不肯卖。” 林仁贵挨个谈,用十多件明清瓷器换,又补了现金,凑够2000万。 运回莆田时,他盯着床底的灰尘,闻到一丝若有若无的沉香味。 这味道,他熟,是沉香木特有的。 清理灰尘时,他心跳加速,床板、床柱的木纹里,浸着千百年油脂,是沉香木无疑! 整棵树挖空雕成,没半点拼接,3吨原料才雕出1吨重的床。 这手艺,这用料,别说民间,皇宫外都见不着。 他不敢声张,把床锁在家里。 起初还好奇躺过,后来知道是“御用品”,赶紧用布盖上:“不是皇帝,睡了折寿。” 十年后,贵宝斋开业,林仁贵把龙床摆进展厅。 清晨开店,沉香味能飘半条街。 北京、香港的专家挤在床前,摸木纹、看包浆,得出结论:“清代宫廷御用,整木沉香,无价之宝。” 2008年,国家文物局介入,查雕工、验木料,确认是“国宝级文物”。 “给5亿就交。”林仁贵对专家说。 有人骂他“坐地起价”,他只回:“地方出不起,我也舍不得。” 文物局的人急了:“不能流到国外!” 他拍胸脯:“我林仁贵的东西,绝不卖给洋人。” 这张床,从此成了收藏圈的“标尺”。 而林仁贵的收藏,不止是“攒宝贝”。 他办贵宝斋,是想“让莆田的古玩有个家”。 他说“老了要建博物馆”,是想“把民间宝贝聚起来,让更多人看”。 他拒绝卖床,是明白“有些东西,私人藏着是福分,捐给国家是责任”。 这些年,他把部分小件文物捐给博物馆,把农庄改成“盆景博物馆”,连龙床都定期开放参观。 现在,那张沉香龙床还立在贵宝斋展厅。 林仁贵偶尔去看一看它:“你守着皇家,我守着你,挺好。” 他的故事,不是“天价文物的炒作”,是民间收藏家对文物的敬畏,不哄抬、不贩卖,用一辈子的执念,把散落在民间的“国宝”,好好传给下一代。 那张5亿要价的龙床,最终没卖。 但它早已“值回票价”。 它让世人看见,民间收藏不是“藏私”,是“守根”,它让历史说话,让文物活着,让每个路过的人,都能摸到一段有温度的过去。 这,或许就是一个收藏家最朴素的“家国情怀”。 主要信源:(中国新闻网——福建莆田展出沉香木宫廷龙床 主人叫价5亿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