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怎样把美食写得诱人

转自:新安晚报

汪曾祺笔下的美食让人垂涎欲滴。他的写作手法通常是白描,将制作或品尝的过程用简练的语句写出,富有生活气息。

他写高邮的咸鸭蛋,“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写鳜鱼,“鳜鱼刺少,肉厚。蒜瓣肉。肉细,嫩,鲜”。“二尺多长的活治整鳜鱼入大锅滚油干炸,蘸椒盐,吃了令人咋舌”;写香椿拌豆腐,“嫩香椿头,芽叶未舒,颜色紫赤,嗅之香气扑鼻,入开水稍烫,梗叶转为碧绿,捞出,揉以细盐,候冷,切为碎末,与豆腐同拌(以南豆腐为佳),下香油数滴。一箸入口,三春不忘”。

写美食还可以怎么写?可以变身美食家,将各种感官体验详细展开来。

张佳玮笔下的美食都有自己动听的声音,连米饭都会叹息:

我最中意的味道,是米饭的叹气声。您揭开锅,扑簌簌一阵淡而饱满的香气腾完,会听见米饭带出一声极轻的“浮”,像叹气似的。那时就知道,米饭香软得宜,再加点切咸菜的“咔嚓”声、炒花生的“噼啪”声、炖红烧肉的“咕噜”声、炒黄豆芽的“淅沥”声,这就是一桌好饭了。

每种食物的拟声词各不相同,这段描写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和丰富的词语积累,富有灵气。

马拓写吃一个特别制作的三明治,随着咀嚼和吞咽的动作,味觉和触觉的感受展开了层次,像是慢动作描写:

咬一口,酸酸咸咸的千岛酱像一股难以名状的情绪,在喉咙里缓缓上升。菜叶子脆脆的,和全麦面包的粗纤维交织在一起,牙床子都被香麻了。

美食也可以用来侧写人物,他写三明治的好吃,可以让做三明治的那个人形象更饱满。

美食纪录片里的文案常常会运用拟人等修辞手法,把食物写活了,值得学习。比如,《风味人间》写印度抓饭香料和米饭的融合:“销魂的香料拥抱蓬松的米饭,只有酸奶的清甜,才让人片刻醒神。”

而瓦伦西亚大锅烩饭里的米粒会欢叫:“米陷入肉和油脂的沼泽,浅水位慢煮,汤汁逐渐收干,米粒集体发出欢叫。稻米的前世今生,在大锅里娓娓道来。”

黏糯的乌饭是甜蜜的:“甜蜜沁润的乌饭发出黏糯的召唤,紧贴锅底的饭焦有另一种令人愉悦的味道。”每种食材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个性。

你也可以学习,写一个烤鸡翅的比喻句:“烤鸡翅表面泛着油光,仿佛是被夕阳镀上了一层金边,诱人的色泽让人移不开视线。”

写一个烤比萨的拟人句:“比萨在烤箱里歌唱着,芝士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欢呼雀跃着融化,它们紧紧拥抱在一起,期待着与味蕾的邂逅。”

食物还可以结合情感与故事来写。《追忆似水年华》中,普鲁斯特多次提到的蛋糕,被他写得仿佛有开启时光大门的魔法:

起先我已掰了一块“小玛德莱娜”放进茶水准备泡软后食用。带着点心渣的那一勺茶碰到我的上颚,顿时使我浑身一震,我注意到我身上发生了非同小可的变化。一种舒坦的快感传遍全身,我感到超尘脱俗,却不知出自何因。

食物的魔力在于能让人回想起人生的某个时刻,比如妈妈的味道、大学的时光,或者是仿佛置身于大海中的感受。那是来自童年的埋伏和回忆中的味道,这种手法被影视作品反复使用。电影《绝世高手》中范伟做的一碗面让人有穿上毛裤般的温暖,身心得到了包裹和治愈。

温暖了胃,也就温暖了心,食物和情感常常紧密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