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深圳特区报]深圳市纪委监委监督推动噪声扰民问题整治给城市降噪还宁静于民

深圳市眼科医院二期工程项目航拍图。施工现场采用气承式基坑气膜工艺,具有防尘、降噪、防雨、抗风等特点。深圳特区报记者杨浩翰摄

11月的深圳,仍暖意融融,车水马龙的城市中心区,处于地下室结构施工阶段的深圳市眼科医院二期工程,却少了常规工地的喧嚣——一个巨大的银色“充气城堡”罩住了整个施工现场,将施工作业中产生的扬尘和噪声“封印”其中。“这是华南地区首例气承式基坑气膜工艺,气膜覆盖基坑面积约4200平方米,相当于10个标准篮球场,膜内最高净空约25米,正常施工时膜外噪声低于现行排放标准,对周边居民的影响降到了最低。”深圳市建筑工务署相关项目负责同志介绍。

该项目是深圳市重点民生工程,紧邻深圳高级中学中心校区北区,周边遍布住宅小区,人口稠密。项目初开阶段,采取的是常规施工工艺,噪声扰民问题较为严重,附近居民特别是学生家长投诉不断,一度导致停工。

“既要赶进度,又要保安宁,我们也急破了头。后来,市纪委监委专门对我们这个‘老大难’问题开展监督,推动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多次带着专家现场办公,一起想办法,不断改进方案。”项目负责人说,现在的工地除基坑气膜外,还采用了多种低噪工艺和设备,又在学校一侧安装了6米高的隔声围挡,为教学楼加装了隔音玻璃,降噪效果明显,切实解决了附近居民的“急难愁盼”。

防治噪声污染,既是关乎“家长里短”的小事,也是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近年来,深圳民意速办和信访平台噪声投诉量居高不下,年均高达10万件以上,是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我们将‘整治噪声扰民问题’列入今年重点监督推动的全市性民生实事项目,成立了由市纪委监委派驻第四纪检监察组牵头的监督专班,并督促市生态环境局牵头成立工作专班,对噪声扰民问题开展系统整治。”深圳市纪委监委相关负责同志介绍,为推动噪声治理从“被动应对、末端处置”向“主动治理、源头降噪”转变,找到高质量发展与守护宁静之间的最优解,监督专班综合运用“组地”联动、专题约谈、问题抄告、召开协调推进会、现场调研督导等方式,压实主体责任,督促整改落实。

“作为超大城市,深圳人口密度高,开发建设规模大、强度高,目前全市各类工地达2600多个,噪声治理难度可以说是世界级的。”深圳市生态环境局污染源管理处相关负责同志坦言,噪声治理是个系统工程,由生态环境部门牵头,但很多具体问题由住建、交通、水务、公安、城管、市场监管等行业主管部门和执法部门负责,是典型的“九龙治水”难题。

“在纪检监察机关推动下,现在各行业主管部门跟我们的协调联动顺畅多了,从‘单打独斗’变成了‘合力攻坚’。”深圳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同志说,该局会同住建、交通、水务等建设行业主管部门印发《建筑施工噪声污染联合监管工作方案》,提出14条跨部门联动措施,通过联合会商调度、联合督查执法等方式“握指成拳”,构建起施工噪声全链条、全流程、全方位闭环监管体系。

“每季度开展不少于一次‘双随机’联合执法检查行动,至少开展一次‘四不两直’联合督查。”在今年初召开的一次协调推进会上,深圳市纪委监委派驻第四纪检监察组负责同志对生态环境和建设行业主管部门提出明确要求。之后每次联合行动,该派驻组都派员全程参与,跟进监督相关职能部门落实行业管理职责情况,推动联合监管落地落实。如今,开工前编制噪声防治方案、开展施工降噪培训,全过程设立噪声负责人、设置现场接访点、实施非现场智慧监管等措施,已经成为全市工地标配。

如果说建筑施工噪声是“硬骨头”,那么社会生活噪声就是“细麻绳”。城市噪声治理不仅需要啃下“硬骨头”的魄力和决心,也需要解开“细麻绳”的智慧和耐心。

“以前一到广场舞时间,吵得窗户都不敢开,自从定向音响‘上岗’后,耳朵清静了,心情也变好了,小设备解决了民生大问题。”面对前来回访的纪检监察干部,家住深圳市宝安区安乐社区大运林公园广场附近的王阿姨高兴地说。

大运林公园广场是附近广场舞爱好者的聚集地,也是噪声投诉的重灾区。此前,深圳市纪委监委会同市生态环境局开展调研,与社区干部、周边居民深入交流后了解到,广场舞集中时段音量高达95分贝,巨大的噪声不仅让附近居民不堪其扰,多个舞队之间也常因强噪声相互干扰发生冲突。

一方是跳舞健身的需求,一方是安静休息的权利,如何兼顾双方利益诉求?深圳市纪委监委组织召开民生实事噪声项目工作推进会,督促生态、教育、公安、住建、交通、水务、城管7部门联合印发《推进宁静城市建设民生实事办理工作方案》,进一步强化重点领域噪声治理,明确由生态、公安、城管、文体等部门专项开展广场舞扰民治理和音响设备更新改造行动,全力推广定向扬声技术应用,每月跟进办理进度并及时督办。截至目前,全市已有400余个社区出台文件规范和引导广场舞,超540个公园组织了广场舞噪声常态化劝导行动,累计安装定向音响超过600台。

“定向音响把原本四散的音乐声‘束缚’在一定范围内,像手电筒发光一样把声音定向‘送’出去,覆盖区域音量达90分贝以上,侧后方区域音量在60分贝以下。”安乐社区工作人员说,通过“科技治噪”,“舞得其乐、住有安宁”成为现实,赢得广大居民点赞。

社会生活噪声多种多样,酒吧、商超、KTV等经营性场所也是重要来源,治理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哪”。今年5月,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发布全国首批社会生活噪声防治地方标准,为源头治理提供标准支撑,获生态环境部全国推广。近期,市“整治噪声扰民问题”工作专班组织开展营业性社会生活噪声专项整治行动,系统梳理300余个投诉集中点位,建立“民生实事噪声扰民点位化解台账”,靶向治理逐个销号;监督专班聚焦工作作风、责任落实、整改效果等关键环节开展“嵌入式”监督检查,推动专项整治见行见效,目前已有201个点位投诉清零。

从建筑施工的“大场景”,到社区生活的“小细节”,深圳市纪委监委坚持以“群众呼声”和“群众有感”为导向,监督推动超大城市破解噪声治理难题,守护市民群众“耳畔安宁”。截至9月底,全市声环境功能区夜间达标率89.0%,同比提高10.4个百分点;“民意速办”平台噪声类诉求总量增速由一季度的30%回落至目前的15%,其中群众反映突出的建筑施工噪声诉求量同比下降10.7%。

“开展噪声扰民问题整治是民之所盼。我们将充分发挥‘双专班’合力,进一步织密‘防噪网’,持续还‘静’于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深圳市纪委监委相关负责同志表示。

(深圳特区报记者宁若鸿通讯员深纪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