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闻传播教育的实践探索

转自:天津日报

近年来,全球各国间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信息传播格局发生深刻变革。在此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需要培养兼具现代传播技能、深厚文化素养和坚定文化自信的复合型人才,以有效满足时代发展需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为新闻传播教育提供了宝贵资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融入新闻传播教育全过程,能够引导未来新闻工作者从民族文化土壤中汲取智慧、获取力量,帮助其形成更加成熟、稳健的文化辨识力,使他们在职业行为中保持清醒头脑、坚定正确方向,从而提升新闻传播内容的文化品位,拓展思想深度,抵制不良风气,讲好“中国故事”,并与世界对话,实现文化血脉的接续与时代精神的塑造。

推动传统文化融入核心课程,培养学生叙事能力。中华文明历经千年,源远流长,是宝贵的智慧遗产。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新闻传播专业核心课程,能够引导学生掌握契合中国文化语境、激发本土受众共鸣的叙事能力。一方面,推动“春秋笔法”与客观报道深层融合。“春秋笔法”强调“微言大义”“一字褒贬”等,强调通过严谨的措辞、精心的编排传递深刻的价值判断,这与新闻学追求的“用事实说话”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左传》《史记》中的经典篇章,并与现代优秀调查性报道、特稿等进行对比,让学生通过语言的锤炼、场景的勾勒等,揭示事件本质与意义,避免报道的肤浅化,促进事实与观点高度统一。另一方面,依托“赋比兴”手法促进多媒体叙事创造性转化。“赋比兴”是《诗经》中的特色表达手法,“赋”的铺陈直叙与新闻写作中扎实的背景铺垫、事实陈述等不谋而合;“比”的比喻类比可以启发新闻传播专业学生以生动、贴切的视觉化比喻制作数据新闻和信息图表;“兴”的托物起兴、由此及彼可以具体运用到纪录片、专题片等的开头,以富有象征意义的镜头或场景引出相关主题,从而激发观众情绪。基于“赋比兴”的转换训练,鼓励新闻传播教育专业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打造符合现代传播规律,同时饱含东方美学韵味的作品。除此之外,还可运用“章回体”结构策划系列报道、融媒产品。中国传统章回体小说具有“分回标目、故事连载、悬念迭起”的特点,对当今的系列报道、专题策划等具有启发价值。学生可将复杂的事件或议题分解为若干个“回目”,通过打造核心看点、设置悬念等吸引受众持续关注。

引入传统伦理与人文思想,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新闻传播活动是一种具有社会性、伦理性的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人文精神,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新闻职业道德规范提供了思想源泉,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坐标,有效激发学生的文化担当。具体而言,一要用“文以载道”思想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文以载道”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命题,强调文学作品应承载和传播道理。运用这一思想可以引导学生自觉承担新闻工作的崇高使命,将手中的笔、镜头、话筒等打造为推动社会进步、弘扬公平正义的重要力量。通过阅读先贤著作、讨论古人胸怀,有效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二要以“中庸之道”培养平衡、理性的报道思维。“中庸”思想强调不偏不倚,反对偏激片面。在新闻报道中,可以运用“中庸之道”培养学生全面、理性、平衡的专业素养。教师可引导学生共同探讨教学案例,借鉴“中庸”智慧,审视热点事件,引导学生平衡各方利益,核查事实真相,努力寻求建设性解决方案,扮演好社会“解压器”角色。三要以“仁爱”“民本”思想强化“以人为本”的报道视角。儒家思想强调“仁者爱人”“民贵君轻”,在具体的教学和实践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尊重、关心、同情人民,将镜头对准普通民众,关注民众生存状态,更好传递民间声音,以基于“仁爱”精神的人文关怀,让新闻作品保持长久的感染力和深刻的影响力。

依托传统技艺与美学体验,促进学生创意表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式多样,既包括文献典籍等物质文化,还包括传统艺术、生活方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此,一要推动传统工艺美学融入视觉设计。组织学生进入博物馆、文化馆、非遗工坊等,学习中国书法、剪纸、年画、篆刻等的制作,深入体会其背后蕴含的美学规则、色彩体系。同时,引导学生将以上元素创造性运用于新闻客户端,包括页面设计、信息图标美化、短视频包装、照片构图等,让新闻产品更具东方美感。二要对地方性文化开展“田野调查”。鼓励学生在寒暑假期间深入乡村、进入社区,以传统文化为主题开展“田野调查”。例如,组织学生记录一个地区的民俗活动,探讨一门传统手艺传承现状等。在调查过程中,鼓励学生运用“深描”方法进行细致观察和访谈,以短视频、纪录片等形式打造具有深度和温度的新闻作品。三要运用短视频、音频等对古诗词意境进行现代转译。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精炼、意境深邃,是世界文学宝库的瑰宝。教师可引导学生自由选择一首经典诗词,通过解析语境、分析情感,以短视频或音频等形式,对诗词进行转译和再创作,打通古典文学与现代视听语言的壁垒,引导学生将抽象情感和文化意象打造为具象的视听符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闻传播教育的实践探索,是一项“润物细无声”的系统性、长久性工程。需要教育者自觉成为文化的理解者、热爱者和践行者,通过重构课程设计、创新教学方法、优化实践环节等进行深入探索,将传统叙事、智慧伦理、思想美学有机且系统地嵌入人才培养体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造就一批深植传统文化沃土,兼具开阔国际视野和精深专业技能的新一代新闻传播人才,为文化传承创新贡献力量。

[作者为贺莉,山西大同大学。本文系2025年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专项研究项目“山西民俗仪式传播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研究”(项目编号:ZLKTQN25040)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