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印度出台卫星服务新规,以安全为由限制中国卫星服务,要求外方卫星统一向其国家太空促

印度出台卫星服务新规,以安全为由限制中国卫星服务,要求外方卫星统一向其国家太空促进和授权中心申请,在印中国卫星服务明年三月后将终止,欧美相关企业则获许可。 这事儿说起来挺突然的,印度最近在太空领域搞了个大动作,直接把中国相关的卫星服务给卡住了。简单讲,就是印度国家太空促进和授权中心(IN-SPACe)出面,说是为了国家安全,所有外国卫星运营商都得统一过来申请许可。中国那边的几家运营商申请全被刷下来了,服务得在明年三月底前停掉,转而用印度本土的或者欧美那边的。反观欧美企业,像国际通信卫星公司(Intelsat)和星链(Starlink),他们的申请基本都过了关。这政策一出,印度本土的广播公司和传送站得赶紧换轨道,不然就得断信号。背后的逻辑其实不难懂,印度想少点对外部的依赖,尤其是地缘政治敏感的那些,慢慢把太空产业抓到自己手里。 印度太空部门这些年动作不小,从2023年《印度太空政策》开始,就在推私营企业进场,IN-SPACe就是那个核心监管机构,隶属太空部,负责审批所有太空活动。去年底,他们更新了规则,明确外国卫星得直接找IN-SPACe拿授权,不能绕弯子。这次针对中国运营商的限制,是在2025年10月底正式落地的。报道说,IN-SPACe直接否决了ChinaSat、亚太卫星(APT Satellite,简称Apstar)和AsiaSat的申请,这些公司要么是中国大陆的,要么是香港背景的,跟中国大陆有股权或运营联系。为什么这么干?官方口径是安全考量。太空通信这块儿,信号传输涉及数据流动,印度担心潜在的间谍风险或者供应链漏洞,尤其在中印边境摩擦没完全消停的当下。说白了,这不光是技术问题,还掺杂着战略防范。 具体怎么操作的呢?新规要求,所有境外卫星容量在印度销售或使用,都得提交详细的技术方案,包括频谱使用、安全协议和本地化采购计划。欧美运营商为什么过关?因为他们的申请材料齐全,还承诺在五年内至少20%的地面设备从印度本土买。这点对印度本土企业是利好,能拉动就业和产业链。像Starlink,早就在印度铺开测试网,OneWeb(英国-印度的合资)也拿到了初步许可。反过来,中国运营商的拒绝函已经发出去,广播公司得在2026年3月31日前完成迁移。逾期用中国卫星容量,就违法了,罚款起步是合同价值的10%,重则吊销牌照。印度电信部还发了指导意见,督促用户评估风险,尽快切换。这过程对用户来说麻烦不小,信号中断哪怕一天,电视直播或数据传输就得瘫一半。 影响呢?短期看,印度媒体和电信业得花钱换设备。像Zee Entertainment和Sun TV这些大头,得从中国卫星转到Intelsat的IS-20或OneWeb的轨道上。成本估计上亿卢比,但政府补贴部分迁移费用,算是个缓冲。长远来说,这推着印度太空经济往前冲。印度目标是到2033年,太空产业规模破440亿美元,占全球8%。现在本土玩家像Skyroot和Agnikul已经在搞可回收火箭,卫星制造也从ISRO外包出去。私营投资去年就超100亿美元,这政策一落地,欧美资本更乐意进场。中国运营商呢?他们丢了印度市场份额,亚太地区的业务得重新布局,可能转战东南亚,但印度这块儿肥肉没了,竞争加剧。 这事儿在中印关系里不算新鲜。印度这些年对华高科技管制越来越严,从5G设备到APP下架,现在轮到卫星。边境那边的军事对峙,让新德里对数据安全的敏感度拉满。卫星通信不光是民用,军方也靠它传情报,IN-SPACe的审核里肯定有国防部的影子。欧美那边呢?美国国务院低调支持,Starlink的全球布局本来就带点战略味儿,印度这步棋跟美印太空合作对得上号。欧盟的卫星企业也受益,OneWeb背后有Eutelsat撑腰。总的来说,这不是孤立事件,而是印度太空自主化的小步快跑。全球卫星市场2025年预计超3000亿美元,印度份额从1%往上爬,靠的就是这种监管加本土扶持。 本土产业怎么跟上?印度有NavIC自己的导航系统,已经覆盖亚洲部分地区,精度到米级。军用版给特定用户,民用免费开放。这次政策还要求外国运营商建本地实体,雇印度工程师,转移技术。像Hughes India已经在组装地面站,产能翻倍。挑战也有,印度发射窗口有限,Sriharikota基地一年就几十次,私营火箭得加速。资金上,政府投了50亿美元基金,但吸引外资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