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市以优布局、优资源、优职能、优服务“四优”提升行动为基础,创新推出“优编强医”“优编强教”双十条举措,以编制资源的结构性改革为抓手,系统破解资源错配、流动不畅等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医疗与教育从“保基本”迈向“优质化”,实现发展有力度、民生有温度的同频共振。
坚持以资源均衡配置为导向,促进城乡均衡发展。在医疗卫生领域,按照“填平补齐”原则动态调整基层医疗机构编制,实现乡镇卫生院编制与常住人口精准匹配。以深化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为契机,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与区域均衡布局,加强基层医疗质量管理和专科建设,将服务期满的23名特岗全科医生编制内安置到乡镇卫生院,招录招聘10名大学生乡村医生,充实基层卫生人才队伍,更好满足群众就医需求。在教育领域,结合人口变动、城镇化进程与教育发展实际,稳步推进校点布局优化与校点撤并,推进资源优化配置。遵循“编随生走”原则,合理调配编制资源,通过集团化办学打破城乡教育壁垒,实现编制资源随学生流动、按需求配置。无论是医疗“均衡网”还是教育“共享圈”,均在编制优化的推动下,有效缩小城乡民生服务差距,进一步夯实民生基础。
以机制创新为抓手,突破编制“固化藩篱”,建立“总量可控、动态可调”的弹性管理机制。在医疗卫生与教育系统实行编制备案管理——医疗卫生系统实行“总量管理、分类备案”,充分赋予卫生健康部门编制资源自主调配权,在保障乡镇(街道)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编制达标且乡镇卫生院事业编制不少于10人的前提下,根据需要适时进行动态调整;教育系统则依据年度生源变化精准测算编制需求,统筹考虑招生高峰、新校建设等因素,实现编制资源灵活响应。针对学校和医院人才需求扩张,开通“空编即补”“随报随批”绿色通道,提前将退休人员腾出编制纳入下一年度用编计划,前置启动专项人才招聘。2025年,卫生教育系统通过公开招聘、人才引进等方式补充专业技术人员300余人,实现师资力量与医技人员“退补平衡”。
充分发挥编制资源牵引作用,精准引育急需紧缺人才。在医疗领域,拓宽紧缺人才入编通道,结合公立医院空编状况与医疗需求变化,按比例公开招聘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并纳入编制管理。教育领域设立重点人才专项编制,对学科带头人引进实行“特事特办、一事一议”,并创新设立事业编制“周转池”制度,将“周转池”编制专项用于城区学校招聘、紧缺学科专任教师补充、高层次人才引进等。持续优化编制结构,医疗系统确保专业技术人员占比达标,教育系统推进优质校与薄弱校、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岗位“跨校统筹”,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有效赋能。有序推动工勤编制向专业技术编制转化,切实做到“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为楚雄市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智力支撑。
以“放权赋能”激发医教机构内生动力,赋予医共体总医院在编制调整、机构设置和人事任免等方面的自主权,支持其统筹调配成员单位编制资源;扩大学校在岗位设置与职称评聘方面的自主空间,提升岗位资源配置效率。在编外人员管理方面,赋予医共体总医院(市人民医院)二次调配权,依据整体规划、服务人口与医疗需求,科学核定编外人员额度;教育系统按实际需求核定辅助教职额度,实现精准补位。坚持放管结合,建立教育、卫生系统机构编制、编外人员额度和人员实名管理台账,强化机构编制使用效益评估,实施精细化管理与动态监督,确保机构、编制、职数、额度、人员一一对应,构建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管理体系。
“优编强医”“优编强教”双十条措施,以编制资源优化为小切口,推动医教服务能力大提升,在楚雄市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书写了极具辨识度的民生答卷。随着“双十条”举措持续释放红利,楚雄市医教事业正朝着“优质均衡、群众满意”的目标稳步迈进。(通讯员徐天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