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山石、寒泉、汾水、村镇…山西这座“国保”,是山水画中的“国宝”…

在最绚烂的季节,秋叶与窦大夫祠的古建筑构成最美的画面。

太原之北上兰村旁,二龙山下的窦大夫祠,为纪念春秋时期晋国之贤大夫窦犨而建,因祠堂建在烈石山下,又名“烈石神祠”。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窦大夫祠匾额

窦大夫祠坐北向南,北依烈石山,西南傍汾河,西北存寒泉遗址,东存保宁寺、观音阁和赵公馆,二进院落布局,占地面积5246平方米。始建年代待考,但现存碑文记载:“宋元丰八年(1085年)窦祠被汾水所淹,现祠重修于蒙古世祖至元四年(1267年)。”

▲南殿(山门)

▲正殿

1959年7月,郭沫若先生在游览窦大夫祠时,对正殿前面支撑“祭亭”的报柱做过考证,认为是汉代工艺。据此可以认为窦大夫祠最早应建于唐、宋以前,或更早的一些时期。

中轴线建有乐楼、山门、献亭和正殿,两侧为钟楼、鼓楼、配房和耳房。献亭及正殿为元代所建,山门、耳房为明代,厢房为复建,余皆为清代。

▲献殿“灵济汾源”匾额

献殿是摄影师镜头下的“主角”,其中元代原构的藻井,全靠榫卯相扣,层层叠叠收作八角。当阳光斜射入殿,恰好照亮藻井最深处的木作精华。捕捉着这稍纵即逝的光影奇迹,逆光中,木构的轮廓被勾勒得愈发清晰,每一道岁月的痕迹都诉说着悠远的往事。

▲献殿天花藻井堪称奇观

站在祠前远眺,烈石寒泉依旧淙淙,汾水在深秋初冬的薄雾中静静流淌。在这里,山石、寒泉、汾水、村镇、古迹相得益彰,构成一幅美丽的中国传统山水画,反映了我国北方传统山野建筑的选址理念和乡镇建筑营造风格。

这一刻我们终于明白:最好的摄影,是让文物自己说话;而最动人的“国宝”,正是这般与山川共存、与时节相应的活泼形态。

来窦大夫祠看看吧!透过取景器,你会看见时间真正的模样。

校对:晓亮

值班主任:费煜

值班编审:王冠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