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 ——荐读:《冯道:乱世的理想与人生》】 ◎ 荐书人:西 芒 * 《冯道:乱世的理想与人生》(馮道:乱世の宰相), [日] 砺波护 著, 郑淦 译,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25年11月出版。 『 “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写下这句诗的,竟是被骂了千年的 “五朝宰相” 冯道。日本知名史家砺波护经典著作《冯道:乱世的理想与人生》,为这位争议人物 “卸妆”…… ——浙江人民出版社 』 当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写下“(冯道)事四姓十君,益以旧德自处”,一种道德审判已笼罩后世千年。日本东洋学泰斗砺波护的《冯道》一书,正是要打破这层厚重的史观冰层,让一位在乱世漩涡中坚守文脉的政治家,从“无耻奸臣”的刻板印象中破冰而出。砺波护以独特的视角,摆脱了传统史家过于沉重的“忠君”包袱。他笔下的冯道,不再是简单的政治投机者,而是一位将“忠”的对象从易姓的君主转向不易的天下苍生与文明传承的实践者。在“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尔”的五代,当政权更迭如走马灯般频繁,冯道选择以“存社稷,安百姓”为最高政治伦理。他的每一次“变节”,实则是以自身名誉换取一方百姓免遭屠戮的悲壮妥协。 本书最精彩之处,在于揭示了冯道如何将宰相之位转化为文化守护的平台。在战火连天的年代,他主持刻印《九经》,使儒家经典得以流传;他巧妙周旋于武夫军阀之间,为文官体系保留火种。在砺波护看来,冯道的政治智慧在于将“仕”与“隐”创造性地结合起来——身居庙堂之上,却始终保持着精神独立性,形成一种“在朝隐逸”的独特生存策略。他还将冯道置于中日政治文化比较的视野中,暗示冯道所代表的实用理性,与日本历史上辅佐不同天皇却维持制度连续性的官僚传统有相通之处。这种跨文化解读,不仅颠覆了冯道被道德史观束缚的形象,更引发我们对政治忠诚本质的再思考:忠诚是指向具体的统治者,还是指向更恒久的文明价值与人民福祉?由此,本书虽聚焦于千年前的历史人物,却映照出当代人在快速变迁时代面临的永恒命题:当外部环境剧烈变动,个体如何在坚守与适应、原则与生存之间寻找平衡? (分享自 阅读周刊) ———————— 附:《冯道:乱世的理想与人生》目 录 本书详细叙述了冯道(882~954)充满争议的一生。一方面,冯道生逢唐末五代乱世,历仕五朝(后唐、后晋、辽、后汉、后周)、八姓(后唐庄宗、明宗、末帝各一姓,后晋石氏,辽耶律氏,后汉刘氏,后周太祖、世宗各一姓)、十一位天子,官居高位三十年,出任宰相二十余年;另一方面,冯道匡谏君主,关怀民生,发展文化事业,在乱世之中努力维持秩序。这其中有无奈妥协,也有争取与坚守,冯道如同一面镜子,照见乱世中的理想与人生。 一 唐朝的灭亡 冯道降生 安禄山的遗产 白居易的《盐商妇》 茶叶黑市 黄巢之乱 二 卢龙军刘守光 《吟治圃》诗 卢龙军传统 刘仁恭与刘守光 冯道出任幽州参军 冯道入狱 三 宦官张承业 朱全忠与李克用 河东监军张承业 冯道依附张承业 胡柳之役 四 父亲之死 李存勖即位 翰林学士冯道 李嗣昭的财力 邺都之变 五 宰相 与物无竞 《兔园册》 例与时 聂夷中的社会诗 安重诲专权 六 劝进后唐末帝 明宗之死 事当务实 赋闲半年 七 石敬瑭 燕云十六州 出使契丹 废除枢密院 八 耶律德光 承平之良相 游击战 起义 九 长乐老自叙 闲职 自叙 为国尽忠 幽默 十 柴荣登场与冯道之死 郭威举兵 建立后周 柴荣亲征北汉 结 语 冯道年表 中公文库版后记 补 编 (一)《藏书》——富有个性的史论 (二) 冯道肖像画 (三) 冯道 (四) 邦无道时 (五)《世说新语》的周边 (六) 黄巢与冯道 法藏馆文库版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