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台积电老板张忠谋出生于中国,他就是一个中国人。后来他是移民到美国并入了美国籍。那

台积电老板张忠谋出生于中国,他就是一个中国人。后来他是移民到美国并入了美国籍。那他到底算哪个国家的?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张忠谋的人生经历。   提到张忠谋,我们谈论的绝不只是一个企业家。这个在中国宁波出生、1962年加入美国国籍。   最终在台湾创建科技帝国的人物,他留给世界最核心的遗产,其实是一个亲手打造的全球科技“瓶颈”——台积电。   这篇文章不打算按时间顺序复述他的人生,而是想从三个角度聊透:这个“瓶颈”是如何在一个跨国大脑中诞生的,它的内部到底是怎么组装的,以及今天它为什么成了大国博弈的暴风眼。   一个人的过去,决定了他能看到多远的未来,张忠谋能想出“纯晶圆代工”这个颠覆性的模式,靠的正是他那段独一无二的迁徙和奋斗史。   想想看,一个在中国大陆战乱中成长、辗转于南京、广州、重庆、上海多地的孩子,对不确定性的理解,早就刻进了骨子里。   1949年,18岁的他踏上美国的土地,从哈佛唯一的华人本科生,到麻省理工拿下机械工程的学士和硕士学位,再到斯坦福获得电气工程博士。   这段经历不只是学习,更是让他彻底融入了西方最顶尖的科技圈层。可以说,没有美国公民的身份,他根本没法在那个年代的产业高层立足。   后来在德州仪器的25年,更是关键,他从一个检查晶体管产量的小工程师,一路干到掌管全球半导体业务的集团副总裁。   这让他不光懂技术,更摸透了整个产业链的命门,尤其是成本和定价的玩法,他敏锐地发现,“制造”这个环节,完全可以独立出来做成一门大生意。   于是,当1985年台湾工研院向他招手时,机会来了。1987年,台积电诞生,一个全球性的技术“瓶颈”就此成型。   台积电之所以能成为“瓶颈”,好玩的地方就在于,它恰恰不是一个什么都自己干的封闭巨人,相反它是一个全球顶级技术资源的超级“连接器”,也正因为如此,它强大又脆弱。   没了荷兰阿斯麦(ASML)的光刻机,台积电的先进工艺就是一句空话。芯片设计,离不开美国Cadence这类公司的EDA软件,那是连接想法和现实的桥梁。   而在生产过程中,那些高纯度的特殊化学材料,又要仰仗日本信越化学这样的供应商。   正是靠着这种全球组队模式,台积电才能稳稳拿下晶圆代工市场超过六成的份额,并计划在今年推出2nm工艺,继续把苹果这样的顶级客户攥在手里。   但这套体系的另一面是,供应链上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这个庞大的帝国都可能剧烈震动。   当一个商业实体变成全球技术咽喉,它就不可能再独善其身。台积电这个“瓶颈”,如今已经被牢牢地摆在了地缘政治的棋盘上。   2019年中美关系紧张后,台积电在美国压力下,于2020年停止向华为供货,这是它在地缘政治中做出的清晰选择,有趣的是,由于其他订单涌入,公司利润反而增长了19%。   美国显然不满足于此,通过《芯片法案》和高达650亿美元的投资,拉拢台积电去亚利桑那州建厂,目的很明确:把“瓶颈”的关键一环复制到自己家里,确保供应链安全。   而另一边,中国大陆的突围战早已打响,华为Mate60Pro用相对落后的DUV设备造出7nm芯片,就是一个标志。更深远的策略是,中芯国际等企业正在用价格优势。   这种紧张的对峙,也体现在张忠谋本人的言论中。他一边告诉西方,美国及其盟友掌控着半导体的所有瓶颈,暗示封锁有效;一边又警告,禁令可能会“激发”中国大陆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这个由个人智慧、产业洞察和历史机遇共同催生的技术奇迹,正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未来,这个“瓶颈”是会被加固、被转移,还是最终被绕开?答案,将重新定义我们这个时代的全球科技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