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1948年,崔良元挑着一担肉包子误入敌阵,被敌人发现后,他急中生智:“都饿坏了吧

1948年,崔良元挑着一担肉包子误入敌阵,被敌人发现后,他急中生智:“都饿坏了吧?快来吃肉包子!” 崔良元原本只是一个普通的后勤人员,负责给解放军前线部队送粮送饭,说白了,就是个挑担子的伙夫。可就是这样一个“跑腿的”,却在一次送包子的途中,因为走错了路,误入敌阵。 面对荷枪实弹、杀气腾腾的敌军,他没有慌乱,更没有逃跑,而是笑脸相迎,像极了一个乡下大爷赶集卖早点那味儿:“都饿坏了吧?快来吃肉包子!”这句话不仅救了自己一命,还差点让敌人当场“缴械投降”。 崔良元不是将军,也不是指挥员,他的身份在军队里可以说最为不起眼,他的工作简单却至关重要:保障前线战士的口粮供应。在战场上,子弹不长眼,但肚子饿是真实的,每一口热饭热菜,背后都有像崔良元这样默默无闻的后勤兵。 1948年某日清晨崔良元像往常一样,把热腾腾的肉包子装进木桶,一边用棉布盖上保温,一边打好绑带,挑上肩头,踏上前往前线的山路。 那时天气寒冷,山路崎岖,他熟门熟路地走着,但由于前一晚战况激烈,部队临时换了阵地,原定路线已不再安全,他并不知道,自己正一步步走进敌人的包围圈。 天色刚亮,山间雾气弥漫。崔良元挑着担子低头赶路,耳边只有自己沉重的呼吸声和包子散发的香味,他还没意识到,远处的几道身影,已经盯上了他。 “站住!”几个穿着国民党军装的士兵突然从树林里跳出来,枪口直指崔良元。 那一刻他心里“咯噔”一下,知道自己闯祸了。可他没有惊慌失措,也没有转身逃跑,毕竟一步错全盘皆输。 他轻轻放下扁担,深吸一口气,脸上露出笑容,声音洪亮:“哎呀,老弟们,瞧你们这架势,饿坏了吧?来来来,吃肉包子!”这句话不光让敌人愣住了,也让自己多活了一命。 据后来参与围捕的国军士兵回忆,当时他们也懵了:一个人,挑着一担热包子,不惊不怕,反而叫我们吃饭,这谁见过? 更神的是崔良元居然打开木桶,手脚麻利地给几个士兵每人塞了个包子:“别光站着啊,趁热吃,凉了就不好吃了。” 香味扑鼻,那可是用猪油、五花肉、酱油炖出来的馅料,比他们连日吃的干粮香了不知多少倍,几个士兵下意识地接过包子,一口咬下去,肉汁四溢,眼睛都亮了。 崔良元的镇定、从容,还有这香喷喷的包子,让敌人产生了怀疑,这人到底是敌是友?还是哪个乡下老百姓误撞进来了? 崔良元知道,自己这命是靠嘴救回来的,他继续装傻充愣,一边招呼:“你们是张营长的兵吧?我这可是专门给你们送的,前头说今天打完仗得犒劳你们呢。” 那几个士兵对视一眼,心里已经有些动摇,他们也不是没见过共军的小伎俩,但眼前这人,模样老实,说话也不像骗术。 一个士兵问:“你是哪支部队的?” 崔良元眼珠一转:“你们是哪个连的?” 这反问一出,反倒让对方哑口无言,他随后又添了一句:“我本来是去前头送饭的,路上雾大,我认错了路,要不是你们,我还不知道走哪儿去了。”一番话说得滴水不漏,既解释了误入之因,又掩盖了身份,还顺带博了个好感。 敌军这头一时也拿不准,只觉得这人不像奸细,更不像敌军,他们正准备让他原地等候上级处理,结果前方突然传来枪声,是解放军的侦察兵在打游击。 敌人被迫调动兵力应战,顾不上崔良元这个“送包子的”。他趁乱扛起担子,撒腿就跑,一边跑一边还不忘回头吼:“你们慢慢吃,包子多得是!”等敌人反应过来时,他早已消失在山林中。 崔良元回到队里后,把自己的经历一五一十讲了出来,还带回了敌人阵地的大致位置和人数,情报一出,部队立即调整部署,成功突击敌军,打了一场漂亮的歼灭战。 上级非常重视他的表现,为他记了大功一次,更重要的是,大家都知道了,这个看似默默无闻的“包子哥”,关键时刻不仅能保命,还能送情报、挽战局。 战后崔良元并没有因为这次“包子事件”而一跃成将,也没有被安排进高干队伍,他依旧选择留在后勤岗位,继续送饭送菜。 有人问他:“你那次那么机灵,怎么不申请转战斗部队?” 他嘿嘿一笑:“我这条命,是靠肉包子救的,不靠枪。” 这句话也成了他留给后人最经典的一句“战场名言”。 崔良元的故事在今天听来,或许有些传奇,甚至带着一点调侃意味,但在那个年代,每一个小人物的生死抉择,都不是笑谈。 他用一担肉包子,不仅保住了性命,还带回了情报。这份从容与机智,背后是对敌我态势的敏锐判断,是对人性的深刻把握。 参考资料: 光明网《“疤痕就是我们的勋章!” 三尺灶台见证一名炊事员的蜕变》 中国军网《星火燎原|解放军打到哪里,人民就支援到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