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如果赖清德带着团队来北京谈中国统一的大事,台湾人就不需要对美日卑躬屈膝了。  

如果赖清德带着团队来北京谈中国统一的大事,台湾人就不需要对美日卑躬屈膝了。   赖清德,这位有医学背景的政治人物,凭借“抗中保台”的口号在2024年的选举中获胜。他所接手的,是一个地缘政治高度紧张的局面。   其执政路线并非简单的选择,而是在巩固内部权力、寻求外部联盟和应对北京日渐强硬的姿态之间,艰难地维持着平衡。   赖清德政府的执政根基,深度依赖一套强化“台湾主体性”的话语。他提出的“新两国论”与“绝不投降”的强硬表态,有效动员了其核心支持者,并借由塑造外部威胁感来稳固政治地位。   这种策略还体现在对历史的特定诠释上,例如他曾赞扬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而民进党高层甚至发表淡化“光复节”历史意义的言论。   这些做法虽然能凝聚特定群体,却在岛内引发了关于“背叛民族”的激烈批评。这种聚焦于意识形态的政治操作,与台湾社会面临的现实困境显得格格不入。   当政治议题占据新闻头条时,民众却在为物价飞涨、电力短缺以及青年就业困难等问题而焦虑。   尽管民意调查显示多数人倾向于维持现状,赖清德的政策议程却不断将局势推向更为激进的方向,这种政治算计与民生诉求的疏离,正成为他执政的一大挑战。   为了应对来自大陆的压力,赖清德当局延续了亲近美国和日本的路线,并积极拓展国际空间。   这个寻求支持的网络看似提供了安全感,却也将台湾的命运与外部势力的战略利益紧密相连。   美国持续的军事装备出售与政客的高调访问,都为当局提供了政治支持。美国在台协会抛出的“台湾地位未定论”,也与民进党政府的立场相互呼应。   台湾为此也付出了代价,其行动需要看美日的脸色行事。当局不仅在军事准备上呼应日本“台海有事”的论调,还在海洋白皮书中对大陆海警船的活动表示关切,被视为迎合东京的立场。   无论是官员访问华沙安全论坛,还是接待欧洲、以色列的议员团,这些外交行动的背后,都让台湾的角色从自主的政治实体,逐渐转变为地缘博弈的前沿。   在民进党拒绝“九二共识”导致两岸官方沟通中断后,北京的对台策略已悄然转变,它不再是被动的政治喊话,而是演变为一种主动塑造局势的系统性施压。   解放军军机在台湾周边的活动已经常态化,大陆海警船在敏感水域的持续存在,都是这一新策略的具体表现。   这种策略被外界形容为一种缓慢而稳定的战略收紧,通过逐步增强的军事围困,一点点压缩台湾的战略空间与防御纵深。   这是为未来可能的军事封锁做准备,背后是北京加速推进对台军事准备的决心,北京方面明确表示,其打击目标是分裂势力和外部干涉力量,而非全体台湾民众,意图分化岛内社会。   这套策略反映出一种战略判断,即拖延解决问题只会增加最终的成本,这意味着其耐心是有限的。   赖清德政府正处于一个由自身政策、国际环境和大陆决心共同构成的复杂局面中,其内部固权之举、外部结盟之策,与北京日益收紧的压力形成了危险的循环。   在这场高风险的博弈中,每一个政治动作,都可能成为将局势推向临界点的因素,所有的后果都将由这片土地上的2300万民众来共同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