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战略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如果中国继续在俄乌冲突中保持中立,俄罗斯可能要“重新考虑方向”,这不就是变相在说“中国不够意思”吗? 不少俄罗斯战略专家都在公开场合说过类似的话,像伊万·诺夫、卡拉切夫这些长期研究中俄关系的专家,要么在电视采访里直言不讳,要么在专业杂志上发文抱怨。 核心意思都差不多:俄罗斯现在被西方制裁压得难受,前线补给也紧张,希望中国能超出中立范围提供支持,不然就只能“重新考虑方向”。 其实这话听着有点道理,但仔细琢磨就知道站不住脚,中国的中立从来不是“看热闹”,而是有明确的外交原则。 从上世纪50年代万隆会议确立不结盟理念开始,不掺和别国内部冲突、不搞阵营对抗就是中国外交的底线,2024年中俄建交75周年联合声明里也明确说了,双方关系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 而且中国一直在用实际行动帮俄罗斯,2024年中俄年贸易额保持在2400亿美元左右,大量进口俄罗斯能源,让俄罗斯在西方封锁下还有稳定的经济支撑,这难道不是“够意思”吗? 俄罗斯专家之所以这么说,本质是战事胶着下的焦虑,俄方前线炮弹补给周期从3天延长到2周,“匕首”导弹库存不足50枚,欧盟第17轮制裁还掐断了微芯片进口,生产线都快停了。 他们希望中国能提供军事支持,但没考虑到中国的处境——美国早就放话,只要中国对俄军售就启动“二级制裁”,这会影响中国和欧盟、美国、东盟的数万亿美元贸易,关系到无数人的生计。 中国要是真的打破中立,不仅自己会被卷入冲突,还会让全球格局更紧张,反而不利于俄罗斯的长远利益。 再说“重新考虑方向”,现实中根本没多少选择,印度买俄罗斯石油时拼命压价,土耳其只是倒买倒卖赚差价,非洲国家自身都需要援助,朝鲜能提供的炮弹也只是杯水车薪。 全球范围内,只有中国有足够的体量消化俄罗斯的能源,有完整的产业链满足其民生和经济需求。 中俄关系的核心是互利共赢,不是单方面的“帮忙”,俄罗斯专家把中立等同于“不够意思”,其实是误解了这种平等的战略伙伴关系。 中国的中立既是保护自己,也是给和平留余地,毕竟只有劝和促谈,推动“和平之友”小组这样的机制发挥作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俄乌冲突,这比一时的军事支持更有价值。 以上都是个人观点,对此您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可以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