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淮河以北,孤地一块,南朝为何死守海州? 摊开南北朝的版图,南朝抱着长江过日子,

淮河以北,孤地一块,南朝为何死守海州? 摊开南北朝的版图,南朝抱着长江过日子,北朝沿着黄河扎营,横在中间那道“秦岭—淮河”的线像拉链拉住了两边,拉了一个世纪不松口,海州却像钉在淮河口北岸的一点,照理说归北魏的地,偏在南朝名下挂着旗,地理上像飞出来的一片,军事上就像往对手甲胄里塞了个硬物,走路总得别着点劲,南朝在这块地方设州设镇屯兵开港,不图一城一地的得失,盯的就是北魏东线的神经,让山东半岛方向别彻底合拢,还能留一条回旋的缝隙,这地方不大,用兵的人眼里却像握在手心的一张反手牌。 叫连云港,东边黄海铺开,背后云台山立着,西面拴着徐州,北面能照住齐鲁,南面扯到淮安扬州,你要只当海港看就窄了,换成行军布阵的目光,四面都能伸手,南边顶住的是整条淮河岸线,北面压的是山东的要口,西看彭城那道门,北伐的路口就在那,东面扼住出海的门,背靠山体站得稳,像一把刃口插进胸膛没拔出来,没致命,喘气也不敢放松,驻军在此,粮道在此,船只来回,人心也就在此牵着。 南朝守海州,不为田地,不为税簿,想的就是让对面不得闲,北魏虽说把北方合起来了,东面的心口一直跳得快,尤其山东徐州一线,离洛阳的中枢远,靠长江这边近,从海州往北出一枝轻军,成不成另说,北魏那边调兵就得往东挪,粮草跟着跑,后勤就紧,牵一处动一线,小处撬全局就是这路子,史书里写过拓跋嘉打朐山,十万围着磨,久攻不下,城不大,地利够用,海风湿冷,山石嵌着,守将扎住,士卒咬住,北军推了几回又回到壕外喘气,海州这口气吊着,东线就松不得,后来的人提起一块钉在那里,话糙理在,明代看辽东的口子,清代望台湾的海口,民国说台儿庄那条线,能找出同样的路数,前面一口,后方就得提心。 不是城墙倒了,不是守军散了,火从内里起,梁武帝萧衍起家时气象在,边防往前推了两百里,转头把侯景接进门,叛军一翻身打到建康,宫城断粮,皇帝饿死在城里,江南那一层秩序塌下去,调度断线,号令不达,海州再硬也没了后背,驻军看信旗不再动,舟车不再到,北方那边顺势按上来,战场不见大败,朝廷先没了主心骨,一地一地就像被风卷走。 这块地方没随着朝代更迭就淡下去,南宋年间还翻起浪,绍兴到乾道之间的征战里,到了1161年,金军南下,魏胜领兵翻回海州,山东几处州县闻声而起,线就从海口连到腹地,礼部的王应麟说过一句,得海州,可以收山东,读这话不必只盯古书,抬起头看看现在的地图,连云港往北接青岛日照,往南串南通上海,西边是郑徐高铁的脊梁,陇海线从旁边过,海陆路三条绳拧在一处,一扯就动大片,宋人的判断落到今天也不算过时。 新亚欧大陆桥的东桥头在这,铁路拖着往西联欧亚,港口张开向东连亚太,南面是长三角的产业带,北面是环渤海的港群带,内地货出来,东北亚的货下去,都是这条线在跑,讲防务,是海防线上的支点,是江北屏障外探出来的一指,讲经济,是通道上的节点,是枢纽上的转盘,不是一座靠海的城市四个字就能概括,陆路海路通道路叠在一起,连起来就是今天讲的桥头堡。 海州也就是今天的连云港,在南北对峙的年代,是南朝手能探到北方的一束光,不是缓冲地,是前哨点,说它孤,地理上看得见,说它要紧,战略上更明显,只要这口子还在,北魏那头就得留心眼,南朝那边也不算被封死,像棋盘上的劫,输赢未定时,谁都不敢轻应付,留着就是机会,哪怕是一线,南朝守它,不是死扣,是看清了大势后留在手里的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