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简易神器”,不过后续的供给问题和俄军可能的反制手段,也让这份支援多了些不确定因

“简易神器”,不过后续的供给问题和俄军可能的反制手段,也让这份支援多了些不确定因素。 其实渔网反无人机的效果远超预期,核心就是用简单原理解决大问题。一方面能直接缠住无人机的螺旋桨,让它瞬间失去动力坠落;另一方面渔网的弹性张力能减缓爆炸物下落速度,甚至阻止引爆装置触发。乌军也玩出了不少花样,不仅把渔网披在工事、战车上,还搭成 “防护隧道” 供人员物资通行,就算挨了爆炸,残余网体还能接着发挥拦截作用,刚好对冲了无人机 “蜂群攻击” 的低成本优势。 面对这种简易防御,俄军大概率会针对性出招破解。最直接的就是用无人机投掷燃烧弹,毕竟尼龙材质的渔网遇火就燃,很容易突破防御;也可能改用重型无人机,靠自身重量冲破网体;或者优化飞行航线,从渔网边缘的空隙切入。说到底渔网防御是被动防护,面对主动调整的攻击方式,效果难免会打折扣。 不过现在新的问题来了,丹麦等国的旧渔网库存已经快搜空了。乌军一个旅每月就需要 50-80 吨渔网,缺口越来越大,而欧洲的旧渔网回收速度根本跟不上消耗。后续大概率会转向制造业大国采购新渔网,既能根据战场需求调整材质和密度,让防护效果更优,也能稳定供给,就是得额外承担采购和运输的成本。 其实俄乌冲突里,像渔网这样 “跨界” 的民用物资还有不少。民用无人机改装后能侦察投弹,家用摄像头成了简易监控,农用拖拉机用来运送物资,甚至商用保温棉都被用来做装备防护。这些低成本民用物资,不仅弥补了双方常规装备的缺口,也让这场冲突多了 “全民参战” 的独特战场图景。 热点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