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印度又出手了 “又续上了!”2025 年 11 月 10 日,印度财政部一则通报把中印亚麻贸易的老话题又拽回了公众视野 —— 对中国内地和香港的亚麻织物,再征五年反倾销税,内地每米 2.36 美元,香港 1.14 美元。这消息听着新鲜,实则是场演了十八年的老戏,只不过这次换了张 “五年有效期” 的新戏票。 说起来这税简直是个 “钉子户”。2008 年印度刚喊着要 “保护本土产业” 启动调查时,还拿卢比算账,内地 206.24 卢比 / 米、香港 209.72 卢比 / 米,按当时汇率折算,比现在的美元税率还高不少。 2015 年第一次复审突然改成美元计价,税率一下砍到内地 0.75 美元、香港 0.63 美元,当时不少人以为印度要松口了。 结果 2020 年第二次复审又猛地调回现在的数,如今第三次日落复审,干脆利落续期五年,绕来绕去就是不肯摘这顶 “贸易保护” 的帽子。 更有意思的是,这场 “保护战” 的发起方,每次都是印度本土巨头 Grasim Industries—— 这家靠着政府背书的企业,几乎成了反倾销调查的 “常客”,2025 年 3 月又是它递的申请,才有了这次的续期判决。 可印度财政部拍板时,似乎压根没问一句:这税收了十八年,本土亚麻产业真的被 “喂壮” 了吗? 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的罗心曲早戳破了窗户纸:印度自己的亚麻布,品质和数量压根喂不饱下游企业。这话可不是空穴来风,去年东莞有家做亚麻连衣裙的厂子,老板给我算过一笔账:就算每米多交 2.36 美元的税,从中国进货还是比等印度货划算。 “印度货要么断供,旺季时交了定金都拿不到货;要么全是瑕疵,布面上全是结头,根本没法做高端货。” 老板吐槽,有次急着赶欧洲订单,试着进了一批印度布,结果一半都得报废,赔了好几万。 这话在印度下游企业里更有共鸣。印度纺织业占 GDP 的 2%,光亚麻服装出口就靠欧洲市场撑着,但本土面料一直掉链子。 去年红海危机时,依赖进口亚麻原料的印度纺纱厂本就成本暴涨,自家织布厂还掉链子 —— 要么纤维纺得不均匀,要么染色渗色,高端品牌根本不敢用。 有印度服装商私下说,“反倾销税征给谁看?我们照样偷偷从中国转口进货,不然早倒闭了。” 其实印度亚麻产业的病根,早不是 “外国竞争” 那么简单。全球亚麻市场现在正抢着做环保生意,法国、比利时靠技术把原料效率提了 20%,中国靠规模化把加工成本压下来 12%,可印度还卡在 “小作坊模式” 里。 全国像样的亚麻织布厂就几十家,设备还是十年前的旧机器,连最基本的品控都做不好。更讽刺的是,印度自己亚麻原料产量不足,60% 得从俄罗斯进口,原料成本本就比中国高,再加上生产效率低,就算没有反倾销税,也拼不过中国货。 说白了,印度这十八年的反倾销税,就是场自欺欺人的 “遮羞布”。表面上是保护本土产业,实则是给低效企业喂 “安乐死的毒药”。 反正有政府挡着外国竞争,企业更没动力升级技术、改进品质。结果就是,税越收越久,产业越养越废,下游企业被坑得叫苦连天,消费者还得买更贵的劣质货。 这税压根没挡住中国亚麻的 “脚步”。中国出口商早把路子走宽了:既然印度收税,就把布料卖到东南亚,再做成服装转口印度;要么干脆升级产品,做高附加值的亚麻印花布、防水布,就算加税,印度高端市场还是抢着要。 2024 年数据显示,中国亚麻面料在美国、欧洲的市场份额还在涨,反而印度亚麻服装出口因为原料不行,丢了不少订单。 如今五年续期的 “税绳子” 又勒上了,可印度产业的老问题一个没解决。原料还得靠进口,设备还是老样子,品控依旧没保障。 要是接下来五年还抱着 “收税保产业” 的幻想,别说赶上中国,恐怕连孟加拉、越南的纺织厂都要赶上来了。毕竟全球市场拼的是真本事,不是靠政府关门过日子。 这场十八年的反倾销闹剧,早该醒醒了。印度要是真为本土产业好,不如把收税的精力花在建纺织园区、更新设备、培训工人上。 毕竟靠堵门是护不住产业的,真本事才是硬道理。不然五年后再复审,恐怕还是只能接着 “续杯”,继续演这场自欺欺人的戏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