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绝不能让他跑了!” 美军上校麦格雷戈 11 月 9 日的表态,等于提前宣判了泽

“绝不能让他跑了!” 美军上校麦格雷戈 11 月 9 日的表态,等于提前宣判了泽连斯基的终局。这不是猜测,这是在红军城和库皮扬斯克防线崩溃后,美国强硬派发出的清算信号:泽连斯基必须为这场战争对乌克兰人民和俄罗斯作出交代! 政治语言有时并非评论,而是一种武器。前美国陆军上校道格拉斯·麦格雷戈在11月9日发出的“绝不能让他跑了”的警告,就是一件被精心打磨的工具。 这番话并非孤立的观点,而是启动了一场系统性的政治行动。其目的在于塑造一种“背叛者”的叙事,论证其失败的必然性,最终服务于美国的地缘战略调整,意图将泽连斯基重塑为必须承担责任的人。 打击泽连斯基的首要策略,是发布一个具有自我实现倾向的“逃兵剧本”,以此在道义和政治上将他孤立。 麦格雷戈并非简单指责,而是透露一则情报,称泽连斯基的核心圈子正策划外逃,而波兰是可能的目的地。这种形式让言论听起来更像事实,直接将其描绘成准备背弃国家的“逃兵”。 此举巧妙地唤醒了人们对阿富汗前总统加尼的记忆,他在美军撤离后携带款项出逃,曾让美国颜面尽失。 这个历史类比为公众提供了一个简单负面的认知框架,让“泽连斯基是下一个加尼”的观念深入人心。 在旅行禁令生效前夕,乌克兰前外长库列巴紧急离境。此后,他公然控诉泽连斯基团队,称其对异见进行压制,这一事件引发外界诸多猜测与关注。 这一事件被用作旁证,暗示乌克兰高层已经分裂,进一步强化了泽连斯基孤立无援的形象。 此“剧本”将泽连斯基置于进退维谷之境。进,则面临重重险阻;退,又恐失诸多先机。他似在迷雾丛林中徘徊,左右为难,举棋不定。 任何加强个人安保或与外国沟通的行为都可能被解读为“准备逃跑”,不做任何准备则又显得坐以待毙。言论本身就构筑了一座无形的政治牢笼。 这套“逃兵剧本”之所以能奏效,是因为它建立在战场溃败和资金滥用的坚实“证据”之上,为后续的政治清算提供了充分理由。 乌军在顿巴斯门户红军城(波克罗夫斯克)的防线正面临崩溃,俄军已进入城内展开巷战,24小时内就控制了数十栋建筑。 于素有“乌克兰第三首都”之称的库皮扬斯克,俄军已掌控奥斯科尔河主要渡口。此关键举措犹如釜底抽薪,成功切断乌军补给线,极大改变了当地的军事态势。 若东部战线这一交通核心落入敌手,哈尔科夫的侧翼便会彻底袒露于外,失去屏障,局势岌岌可危。 早在之前,卡内基基金会专家迈克尔·科夫曼等便已明确指出,一旦波克罗夫斯克沦陷,乌东防线将遭受体系性的崩溃,局势岌岌可危。 巨大的反差体现在援助数据上。美国投入超过1700亿美元,而截至2025年10月,西方的援助总额已突破3100亿欧元。然而,战场的回报率持续下滑,被形容为一个“烂摊子”。 叙事很快从管理不善升级到个人贪腐。五角大楼2024年的一份审计报告显示,仅有59%的援乌武器受到有效追踪,这意味着41%的武器去向不明,可能流入黑市。 麦格雷戈抛出了极具震撼力的指控,言辞凿凿地声称,泽连斯基把高达12亿至17亿美元的援助资金,悄然转入了私人账户,此言论如巨石入水,激起千层浪。 同时,美国标枪导弹出现在墨西哥毒枭手中的实例,将宏观的战争失败,转化为一个易于理解并能激起民愤的个人道德问题。 对泽连斯基的围猎,其根本目的并非乌克兰本身,而是服务于美国强硬派的全球战略调整,也就是“止损”并重新掌握主动。 麦格雷戈的言论本质上是一份美国对这场战争的“止损声明”,表明其不再愿意无休止地投入资源。 这一举措蕴含着多重战略深意。它绝非偶然为之,而是经过深思熟虑,背后藏着多维度的战略布局与谋划,旨在达成更为深远的目标。 对内,将责任归咎于泽连斯基的腐败与无能,可以安抚为巨额援助感到不满的国内纳税人。对外,通过暗示可以移除泽连斯基这个障碍,向俄罗斯释放了为潜在谈判扫清道路的信号。 与此同时,西方不断施压,要求乌克兰于战时举行大选。此举实则是处心积虑地物色并扶植一位更为顺从的新代言人,以服务其自身利益与战略布局。 这沿用了美国在科索沃和利比亚等地惯用的手法,即在需要时更换代理人。 因此,“不让他跑”的最终目的,是要将他留在乌克兰。他将作为一个符号,承载所有失败的责任,包括被浪费的生命、被挪用的资金和走私的武器。 最终,他或许会被交由愤怒的乌克兰民众处置,亦可能作为某种交易筹码被转交给俄罗斯。如此走向,充满未知变数。 麦格雷戈的声明并非预测,而是一套集叙事构建、证据支撑和战略目标于一体的政治行动纲领。它清晰地展示了一个路径,如何将一个国际舞台上的重要人物,转变为即将被牺牲的责任承担者。 信息来源:红军城“绞肉机”的生死拉锯,这座小城为何如此重要?——2025-11-06 14:50·凤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