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军事专家康斯坦丁·马绍韦茨认为,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乌克兰武装部队能够除俄军在波克罗夫斯克(红军城)附近的钳形攻势。 最近乌克兰东部的波克罗夫斯克,也就是咱们常说的红军城,战场上传来的消息越来越让人揪心。 乌克兰军事专家康斯坦丁·马绍韦茨抛出的一句话更是直接给战局泼了盆冷水:“现在根本看不到任何迹象,能说明乌克兰武装部队有能力破除俄军在波克罗夫斯克附近摆下的钳形攻势。” 这话听着刺耳,但要是结合乌军总司令希尔斯基刚宣布的反攻行动来看,就知道里面藏着多少无奈。 希尔斯基之前公开表示,乌军要在波克罗夫斯克展开反攻,核心目标很明确:先把俄军中部集群第51集团军的部队从城北打退到卡泽尼·托列茨河以东,再牢牢控制住城市北部区域,最后彻底解除俄军对这座城的围困。 这个计划听着条理清晰,可放到实际战场上,才发现每一步都像踩在刀尖上。要知道现在的波克罗夫斯克,早就被俄军打造成了一个难啃的硬骨头,所谓的“钳形攻势”可不是随便摆摆样子的。 从战场态势来看,俄军对波克罗夫斯克的包围已经持续了不短时间,而且是经过精心布局的系统性行动。北部战线有俄军第2合成集团军充当主攻,已经推进到了市区的高层住宅区。 别小看这片住宅区,地势高视野好,俄军占领后直接就能盯着乌军唯一的补给线——米尔诺拉德-格里希诺公路。 现在这条公路周边5公里的“咽喉地带”都快被俄军掐断了,他们还摆了大量“柳叶刀”巡飞弹和电子战设备,乌军的补给车一靠近就挨炸,无人机刚起飞信号就被干扰坠毁,想往前线送点弹药都得拿命去拼。 东部战线的情况更糟,俄军靠着之前占领的乌达奇诺耶定居点,集中了装甲集群和炮火优势猛攻工业区和火车站。到11月初的时候,市中心火车站已经被俄军完全控制,这意味着乌军通过铁路补给的最后一条路也断了。 而希尔斯基计划要对付的俄军第51集团军,在南部战线打得正凶,他们沿着科特利诺方向的铁路线推进,和北部部队形成了完美呼应,防守这里的乌军第32机械化旅拼尽全力也挡不住,泽连斯基都亲自打电话给旅长,要求必须如实上报战况,可见局势有多危急。 更狠的是俄军的战术,他们不光搞钳形攻势,还加了个“围三阙一”的套路。东、北、南三面把口子扎得死死的,偏偏在西南方向留了个缺口。 明眼人都知道这是陷阱,可乌军守军被围得弹尽粮绝,只能硬着头皮从这个缺口突围或者接应援兵。结果10月26日那天,就有200多名增援士兵死在这个缺口里,补给车也被火箭炮炸成了废铁,现在乌军士兵都把这个缺口叫做“通往地狱的门”。 希尔斯基的反攻计划其实也考虑到了这些问题,他把反攻重点放在城北,就是想先打通补给线,再破解俄军的包围。乌军确实也拿出了精锐力量,第68猎兵旅、第25突击团在东北部发起反击,还真收复了新沙霍韦这样的据点,甚至俘虏了一些俄军士兵。 第7空降突击军也在罗金斯克公路方向顶住了俄军进攻,试图牵制对方主力。战场上也不是没有亮点,美制海马斯火箭炮齐射的时候,一夜就炸了三座俄军弹药库,刚列装的德制豹2-A6坦克投入巷战后,也硬生生撕开过一道防线,把俄军逼退了10公里。乌军总参谋部还公布过战报,说24小时内就打死143名俄军,打伤86人,相当于报销了对方一个营的兵力。 可这些局部胜利根本改变不了整体战局,马绍韦茨的判断不是没有道理。首先兵力差距摆在那,俄军投入了12万到17万兵力,而乌军守军只有4万到5万,就算有增援部队,在俄军的火力封锁下也很难足额抵达前线。 其次俄军的战术针对性极强,他们每天会派近100支三人火力小组渗透到乌军阵地,专门对付无人机操作员,让乌军的无人机没法发挥作用。 这种“先瓦解防御再渗透”的三阶段战术,已经把乌军的防御体系搅得千疮百孔。更关键的是,俄军已经控制了城市70%的区域,火车站、工业区这些关键节点都在他们手里,乌军想收复失地,就得在巷战里和俄军一寸一寸地抢,伤亡代价根本承受不起。 还有个更现实的问题,乌军的反攻缺乏持续的后勤支撑。希尔斯基想把俄军赶到卡泽尼·托列茨河以东,可现在乌军自己的补给线都快被掐断了。 俄军不光炸公路铁路,还把波克罗夫斯克和米尔诺格勒之间的关键桥梁给炸了,守军的弹药和粮食越打越少。反观俄军,靠着之前占领的据点建立了稳固的补给通道,“柳叶刀”巡飞弹和远程炮火跟不要钱似的往乌军阵地砸。 之前阿夫迪夫卡的例子就在那摆着,一旦俄军下定决心,就算付出巨大伤亡也会把城市变成废墟也要占领。现在俄军在波克罗夫斯克的架势,和当初打阿夫迪夫卡如出一辙。 希尔斯基的反攻计划其实是乌军的无奈之举,不反击就只能眼睁睁看着包围圈收紧,可反击又缺乏足够的实力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