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报!今天 我国火箭发射失利! 作为星河动力四级发动机研发组的骨干,王磊太清楚这 “最后一关” 的分量。行内人都把火箭的四级称作 “上面级”,说白了就是把卫星送到最终轨道的 “太空摆渡车”。 前面一、二、三级火箭负责把载荷送出大气层,就像把乘客送到机场,而四级发动机要精准控制速度和方向,相当于驾驶摆渡车把乘客送到准确的登机口。 这次发射前,他和团队连续一个月泡在实验室,每天只睡五个多小时,就为了调试那台 3D 打印的发动机核心部件。“误差得控制在微米级,比头发丝还细”,王磊之前跟同事开玩笑说,“这活儿比给绣花针穿线还难”。 没人想到会在四级上出问题。要知道谷神星一号可是中国民营航天的 “明星产品”,从 2020 年首飞成功至今,已经把 77 颗卫星稳稳送入太空,还创下过民营首次海上发射、首次晨昏轨道发射等纪录。 星河动力这家 2018 年才成立的公司,能从 “没人相信能成” 的初创企业,成长为手握 11 亿元融资的独角兽,靠的就是谷神星系列的稳定表现。这次遥十九任务,从一级发动机点火到三级分离,各项数据都漂亮得像教科书,就连最挑剔的老工程师都点头说 “稳了”。 变故发生在四级点火后的第 510 秒。按照预设,这时候发动机应该进入稳定工作阶段,给卫星最后的速度增量。但测控曲线突然像被扯断的橡皮筋,推力数值断崖式下跌 —— 发动机提前关机了。 “就像跑步冲刺时突然腿软”,一位现场工程师后来解释,差了这最后一下动力,卫星自然没法挣脱剩余的地心引力。 王磊脑子里瞬间闪过无数个画面:实验室里彻夜亮着的灯,3D 打印机工作时的低鸣,团队围着数据报表争论的场景。 为了这台四级发动机,他们光地面热试车就做了十几次,就连极端温度下的工况都反复模拟过。就在发射前一天,他还和徒弟一起检查了发动机的每一个接口,用放大镜看了三遍喷注器的小孔。“怎么就偏偏在天上出问题?” 他双手插进头发里,声音沙哑。 其实在航天领域,“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从来不是空话。2023 年谷神星一号(遥十)发射失利,就是因为喷管组件的螺釘孔加工时出了细微缺陷,导致烧蚀异常。 那次失利后,星河动力的团队熬了几十个通宵搞 “归零”—— 航天圈特有的故障排查模式,从设计到生产挨个过筛子,直到找出所有可能的隐患。 这次遥十九失利,公司很快发布说明,直言 “正在全力排查原因”,这份坦诚倒让不少业内人想起他们上次从失利中爬起来的韧性。 更让人揪心的是那些卫星。遥感卫星本来要用于农田监测和灾害预警,科研卫星上还搭载着高校研发的新型传感器。 客户那边已经打来电话,没有指责,只说 “等你们的结果”,但这份体谅反而让星河动力的人更难受。“民营航天拼的就是信誉”,公司创始人刘百奇曾说过,他们不像国家队有充足的资源储备,每一次发射都关系着生存。 不过比起 2018 年创业初期,现在的星河动力已经扛得住这样的风浪。当年刘百奇从航天 “国家队” 出来时,找投资人讲故事都没人愿意听,最后拿到 2000 万融资,立马投了三分之一到发动机研发里。 而现在,他们不仅有谷神星系列固体火箭,还在搞可重复使用的液体火箭 “智神星”,50 吨级发动机都已经试车成功。王磊当年从航天一院跳槽来民营公司,就是看中这里的创新氛围,“虽然累,但能亲眼看着自己设计的发动机上天,值”。 测控大厅的灯光渐渐暗了下来,只剩下屏幕的微光。王磊捡起地上的钢笔,擦了擦笔帽上的灰尘。同事递过来一瓶水,他摇了摇头,重新坐回操作台,开始整理故障发生前后的数据。 “先别想别的,把原因找出来”,他对团队说,声音不大却很坚定。大厅里慢慢恢复了忙碌,敲击键盘的声音取代了之前的沉默 —— 这是航天人面对失利的本能反应:不怨天尤人,先搞清楚 “为什么”。 有人说民营航天太冒险,一次失利可能就伤筋动骨。但别忘了,航天从来不是坦途。美国 SpaceX 早期也经历过火箭爆炸的惨剧,咱们国家的长征火箭也是在一次次试验中成熟起来的。 星河动力能在短短七年里实现十八次发射,把几十颗卫星送入轨道,本身就是奇迹。这次四级发动机出问题,说不定能逼着他们找到更可靠的技术方案,就像上次失利后完善了加工工艺一样。 或许正如航天人常说的:“每一次失利,都是向成功多走了一步。” 谷神星一号(遥十九)的遗憾,终会成为下一次发射的铺垫。 而王磊和他的团队,大概又要开始新一轮的加班熬夜了 —— 只不过这一次,他们离真相更近了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