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科斯的请求,中美全都已读不回,他转头对中国喊出一句话。 在2025年韩国APEC峰会上,一个微妙的场面发生了:菲律宾总统马科斯没有安排与中美两国领导人的会面。这一行为引来了外界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 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深思熟虑的战略规避,是小国在大国博弈中求存的智慧。另一些人则觉得,这是马科斯投机外交失败的证明,是一次无人回应的尴尬。 这两种观点或许都揭示了马尼拉面临的核心困境。它的国家安全与经济命脉,分别依赖于两个相互对立的阵营,任何决策都充满风险。马科斯在峰会上的沉默,更像是在这个矛盾面前一次被迫的战略暂停。 马尼拉与华盛顿的同盟关系,代价正变得日益清晰。美国提供的“铁甲承诺”并非没有条件,它要求菲律宾在战略上紧密跟随,同时承受经济上的损失。 首要的代价是主权和风险的转移。美国计划在距离黄岩岛仅270公里的地方部署“堤丰”中程导弹系统,此举将菲律宾置于地缘冲突的最前沿。 更令菲律宾国内议员担忧的是,该系统的发射控制权在美国军方手中。这等于把“何时让菲律宾卷入战争”的决定权,交给了外国人。 菲律宾向美国新开放四个军事基地,使其战略自主空间被进一步挤压,愈发服务于美国的地区战略。 在经济上,这份同盟也没有带来期望的好处。两国刚签署贸易协议,美国就对菲律宾的电子产品、服装等主要出口商品加征了高达19%的关税。 华盛顿还施压马尼拉开放农产品市场。廉价的美国玉米大量涌入,严重损害了菲律宾本土椰农的生计。这些操作让马尼拉清楚地看到,美国的安全保障伴随着真实的经济痛苦。 与复杂的美菲关系不同,菲律宾与中国之间是更为直接的经济现实。这股强大的经济引力,深刻影响着马尼拉的每一个决策。 中国是菲律宾最大的进口来源国。菲律宾市场上超过一半的商品,从生活用品到工业设备,都依赖中国供应。2023年5月,菲国单月从中国的进口额就达到34亿美元。 这种深度经济联系,意味着任何政治上的波动都可能引起国内市场的震动。此前因南海争端,中国暂停部分水果进口,就足以让菲律宾的芒果出口商陷入恐慌,并促使政府缓和关系。 这种经济依赖不仅是当下的情况,也关乎未来。在杜特尔特执政时期,对华友好曾让两国贸易额在几年内增长了近两倍,为菲律宾带来了切实的利益。 中国援建的水电站、公路等项目,以及在疫苗、化肥短缺时提供的优先供应,都是菲律宾民众能直接感受到的好处。马科斯必须面对得罪中国可能带来的严重经济后果。 面对这种局面,马科斯在APEC峰会上选择的“不接触”策略,是一种在失衡边缘挣扎着维持平衡的举动。 菲律宾的处境比那些成功的平衡国家更加危险。马科斯的政策在亲华和亲美之间摇摆不定,这种不确定性正消耗着大国的耐心。 国内的政治分裂加剧了这一困境。杜特尔特阵营警告,持续的对华挑衅政策甚至可能引发棉兰老岛的独立风潮,这揭示了外交路线与国家稳定的紧密关联。 马科斯在峰会上的沉默,公开展示了他的困境。菲律宾最根本的矛盾在于,民众生存需要的“面包”主要来自东方,而防御外部威胁的“导弹”则来自西方。两者无法兼得甚至相互冲突,任何外交辞令都显得苍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