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秋,日本空军大队300多人被八路军俘虏,一个少佐大胆指着伍修权腰间:“可否将这把勃朗宁手枪送我”。伍修权豪爽卸下枪递过去,从此我国就多了一个新兵种...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东北成为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苏军迅速南下,占领了大量伪满洲国的军事设施,与此同时八路军也开始接收日军的投降。 在这个过程中,伍修权肩负重任,前往沈阳接收日军部队,就在这里他遇到了一支格外引人注意的部队——原日本关东军下属的一个空军大队。 300多人清一色的飞行员和地勤,穿戴整齐,甚至在投降时还列队敬礼,完全不像是失败者。这个场面,别说八路军士兵,就连负责接收的伍修权也有些意外。 更让人惊讶的,是这些日本军官的态度,其中一位少佐,居然在交接仪式后,盯着伍修权腰间的勃朗宁手枪看了半天,然后小心翼翼地问了一句:“这把枪,能不能送给我做个纪念?” 这话一出口,现场一片安静,谁都没想到,一个刚刚被俘的日本军官,居然还有胆量要八路军将领的佩枪,可伍修权没有生气,反而笑了笑,二话不说,解下枪,递了过去。 很多年后,有人问伍修权,当时怎么就那么大方?他只说了一句:“我看得出来,他不是在挑衅,而是真心尊敬。”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这种“惺惺相惜”的场面并不多见,日本少佐的举动,既有军人对对手的尊重,也透露出一种“请君记我”的无奈与托付,而伍修权的回应,则是一种胸怀,也是一种判断,他很清楚这些日本空军人员可不是一般的战俘。 果然这些人后来并没有被关进战俘营,而是被“特殊对待”,伍修权敏锐地意识到,眼前这些人身上还有“价值”——他们是飞行员,是航空工程师,是熟悉飞机制造与维修的一线技术人员。 更重要的是,中国当时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空军,甚至连能飞上天的飞机都不多,而眼前这300多人,就是一座尚未开发的“航空宝藏”。 在伍修权的建议下,这批日本空军没有被遣返回国,而是被“改编”成了八路军的航空技术人员,他们被安排在东北的航空学校,开始培训中国的年轻人如何驾驶飞机、如何维修发动机、如何进行空中通信。 这不是简单的技术转移,而是一次“从零开始”的培养,彼时的中国空军,几乎一穷二白,连飞行基础理论都靠翻译日文教材来学,而这群日本人,成了最早的“教官”。 更有意思的是这些人并没有消极怠工,相反他们非常认真地教,甚至比中国学生还要严格。有人说他们是为了“赎罪”;也有人说他们只是为了活命,但不管动机如何,他们在客观上,确实为中国空军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那时候的中国,别说先进战机,就连一架能飞的教练机都不多。,苏联虽然留下了部分飞机,但没有配套的维护人员,等于给了一堆“废铁”,而这些日本空军技术人员,不仅能修飞机,还能制造零件,甚至能根据现场条件,改造旧设备。 他们还自己编写教材,用日文写,翻译后再交给中国学员使用,每一个航空名词、每一个飞行动作,他们都耐心讲解、反复示范,很多后来成为中国空军骨干的飞行员,都是在他们的指导下第一次坐上飞机。 据后来的回忆,当时甚至连跑道都是他们帮忙修的。有些日本工程兵,利用伪满时期留下的地面设施,重新铺设简易机场,不久之后,中国第一批自主训练的飞行员就在这些跑道上起飞了。 这段历史并不常出现在课本中,但它真实发生过,那些曾经的敌人,成了新中国空军的“启蒙老师”,这是历史的讽刺,也是现实的选择。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要用敌人的技术?答案很简单:现实需要。在国家最困难的时刻,任何能用的资源都不能浪费。而伍修权的远见和果断,正是让这些“战败者”转化为“助力者”的关键。 更重要的是,从那一刻起,中国的空军真正起步了,不是靠别人援助的飞机,而是靠自己训练出来的人,。而这一切,竟然是从一把手枪的“赠送”开始的。 很多人都好奇,那把伍修权送出的勃朗宁手枪,后来去了哪里?有没有被收藏?有没有成为历史见证? 答案至今成谜,有说那名少佐后来留在中国多年,也有人说他在几年后返回日本,手枪带走了。也有人猜测,那把枪在某个旧仓库里锈蚀多年,最终被当作废品处理。但无论它的下场如何,它曾经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扮演了不可思议的角色。 那把枪,或许不是一件武器,而是一种象征。象征着战争的结束,合作的开始,也象征着一个新兵种的诞生,历史有时候并不轰轰烈烈,它可能只是悄无声息地,从一把手枪开始。 参考资料: 伍修权将军在八路军兰州办事处.人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