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年,寇准病死于雷州,他的妻上书请将灵柩运回老家。把持朝政的皇太后刘娥批准了,但却耍了一个手段,背后是对已死寇准的狠辣报复。 北宋天圣元年,雷州海边,一位老臣咽下最后一口气,他的妻含泪写下请书,求朝廷让夫君尸骨回家。皇太后刘娥批了准字,还给了点路费,看似体面,谁知这笔银子算得死死的,只够走到半路。灵柩北上,风雨路难,百姓哭送,官员想帮却被压下,这背后藏着多深的旧恨?一桩丧事,牵出朝堂恩怨,结局会如何? 寇准这位大宋名相,一生刚直不阿,早年就帮真宗皇帝稳了江山。澶渊之盟那会儿,他力主抗辽,亲上城头督战,逼得契丹签下和约,保了大宋边疆太平。老百姓提起他,总说那是真汉子,为国操劳不惜身家。可惜,好人难做,寇准得罪了太多权贵,尤其是皇太后刘娥。 刘娥本是民间女子,入宫后一步步爬上高位,真宗在世时,她就垂帘听政。寇准看不惯她出身和作风,当年真宗想立她为后,寇准带头反对,说歌女怎能母仪天下。咸平五年,刘娥献祥瑞书想讨好,寇准当殿掷书,斥责谄媚误国。这梁子结得深了,真宗晚年,寇准几次被贬,这次天禧三年,直接发配雷州司户参军,岭南瘴疠之地,苦得没法说。 雷州那地方,热风吹得人喘不过气,寇准到任后,地方上虽有人望高,百姓帮着盖了间屋子,可旧病还是缠上身。1023年9月,他还没等到改调衡州司马,就在寓所里去了,享年六十二。妻子宋氏守着空屋,咬牙上书朝廷,求把灵柩运回华州下邽老家。那书信写得朴实,就说愿以余身为婢,只求夫君魂归故里。朝廷里,刘娥把书信捏在手里,准了,还赏了百两银子当路费。表面上看,这太后够大度,可谁知这是她算计好的报复。 寇准一生清廉,家底薄,运一具棺材从岭南到陕西,路费得不少。刘娥这百两银,够雇车马过潭州,到洛阳就见底了。宋氏带着灵柩北上,沿途官道泥泞,队伍缓行,雨水渗棺,匪患起时,幸亏门生张元和百姓帮忙才过关。洛阳城外,邙山岗风大,客栈房钱翻倍,募捐的钱又被府衙充公。王旦等三十多旧臣想联名上书,帮着凑银子,结果早朝上,刘娥甩出一叠状子,丁谓出头指责扰乱纲常。这些人或贬或流,一夜间烟消云散。 这事闹得洛阳士民心寒,文庙前粥棚搭起,百姓自发捐米捐钱,可官府封了银子,谁也不敢再动。宋氏守着灵柩,长明灯油尽人添,寇准就这样滞留巩县,离老家一步之遥。老百姓私下议论,这不是天灾,是人祸。刘娥把持朝政,睚眦必报,对一个死人下手,手段小家子气,哪像开国皇后该有的气度。寇准生前护国安民,死后尸骨不得安,这叫什么公道? 可历史这东西,总有转机。刘娥在位时,朝野噤若寒蝉,她死后,宋仁宗接手,事情就变了。1033年,仁宗下诏,恢复寇准太傅、中书令、莱国公爵位,把灵柩迎回华州厚葬。那年距寇准去世刚好十年,公道自在人心。老百姓说,早该这样,忠臣不能白遭罪。寇准庙宇建起,逢年过节香火不断,他的故事流传下来,教人记住,直言敢谏的脊梁骨。 这桩旧事搁今天看,接地气得很。权力斗争里,忠直的人总吃亏,可时间长了,真相露头。寇准不是完人,但为国尽忠这份劲头,值得学。刘娥那点小心眼,换来一时快意,丢了长远名声。我们中国人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MCN双量进阶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