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用坚守回应初心,用热爱续写征程 浙江优秀新闻工作者代表上台讲述新闻背后

活动现场。记者林云龙摄

每一次奔赴,都是对真相的执着与追寻;每一篇报道,都是对时代的记录与回响。11月10日,由浙江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庆祝第26个中国记者节活动在杭州举行,第35届中国新闻奖、2024年度浙江新闻奖和首届“全国十佳新闻工作者”、第16届浙江飘萍奖获奖代表上台接受表彰和祝贺。

今年,我省新闻界再创佳绩,不久前揭晓的第35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我省新闻界共有19件作品获奖,其中,一等奖作品5件,获奖作品总数和一等奖数量在全国各省(区、市)中名列前茅。我省邹雯同志入选首届“全国十佳新闻工作者”。全省共有666件新闻作品荣获2024年度浙江新闻奖。

荣誉背后是无数新闻人在媒体融合浪潮中的勇敢探路和坚定前行。活动现场,7位优秀新闻工作者代表登台,将扎根一线、深耕新闻的实践与感悟娓娓道来。

当新媒体成为信息传播的主阵地,主流媒体主力军如何抢滩突围?首届“全国十佳新闻工作者”、浙江广电集团“新闻姐”邹雯用亲身经历给出答案。如今坐拥4200万粉丝的她,最初也曾因流量惨淡陷入自我怀疑。支撑她坚持下去的,除了有网友温暖的留言,更有对“内容为王”的专业信仰和责任使命。

“我们要突破的是传统话语方式和自己的能力边界。”她始终以专业立足,在短平快的短视频赛道中追求深度与增量。九三大阅兵装备解读单条播放超5000万、弹性退休政策解读播放量近1亿,事实证明,正能量、高质量就会收获大流量。

在通讯日益便利的今天,记者还要经常奔赴现场吗?

浙报集团金华分社记者杨振华的回答坚定有力:“只有抵达现场,才能捕捉最真实的细节、听到最真诚的声音、体会最真切的情感,从而写出最贴近事实、最生动鲜活的报道。”

20年来,他跑遍金华乡镇村落,从企业车间到田间地头,不仅挖掘鲜活素材,还和采访对象结下深厚友谊。其主创的《同行不是冤家同行才是正道》斩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生动诠释了“好新闻是跑出来”的。

连续第七年获得中国新闻奖,来自浙江广电集团的杨川源也再一次印证,“基层是记者力量的源泉。”历时3个月,她带领团队跨越三省五城,行程上万公里,聚焦几十位“两弹一星”的普通建设者,以抢救式记录挖掘“核桃树之恋”背后的动人故事。“越是急流险滩,越要沉住气,扎下根,知道我们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她的感言,道出了新闻人扎根大地的底气。

“每一篇调查报道都是一场战斗。”宁波广电集团姚昊的分享可谓“惊心动魄”。从跟踪泥浆车偷排被围堵时钻进玉米地躲避,到卧底微整形医院任由无资质学员往脸上扎针,再到打入二手车行揭露涉恶诈骗乱象,20多年来,他和团队以身涉险完成1500多篇建设性监督报道。“我们不仅要揭露内幕,更要带来改变的可能。”正是主流媒体的责任与担当,支撑着他们不断前行,更推动解决了噪声扰民、环境污染等多项民生难题。

为百姓执笔,是记者永恒的荣耀。

浙江飘萍奖获得者、来自浙报集团的钱锋,已经从业超过1万天。但他仍清晰记得自己刚参加工作时,和老一辈新闻工作者外出采访时的场景,“他蹚着一米多深的污水,去居民家采访解决水患。一位大妈拿出自家的新毛巾帮他擦汗。这个瞬间被拍下,成为中国新闻史上的经典画面。”这个画面也深深印在他脑海,不断激励着他。心中有民,他曾赴伊拉克战场12天发回40多篇3.2万字稿件,也曾连夜驱车800公里赶赴玉树地震震中,第一时间发回报道;成为编辑后,他又围绕时代命题、社会热点难点精心策划,打造《政策面对面》等栏目,用实际行动让邵飘萍先生的精神之光在新时代持续闪耀。

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杭州日报《倾听・人生》栏目同样践行着新闻人的初心。主创代表韩斌和她的团队用25年的光阴,口述实录了1300多位普通人的人生故事。从影响农村改革决策的《一九八零,四位新华社记者的西行漫记》,到24小时全网阅读量破亿的《我们的天才儿子》,栏目六次荣获浙江新闻奖一等奖,五次斩获中国新闻奖,60%的故事来自读者报料,用真诚收获了群众的全心信任。

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是每个记者的使命。

来自嘉兴市新闻传媒中心的刘骄一,就用一把折扇搭建起跨文化沟通的桥梁。2021年建党百年之际,她在南湖游船上向31国驻华使节讲述“一条小船和一个大党的故事”,她利用船上作为装饰的中国折扇、退休奶奶直播分享水乡生活的故事等成功让红船精神跨越文化壁垒。“文化自信既需要宏大叙事,它也离不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与真诚的瞬间。”她说未来将继续努力,“让世界看到一个美丽浙江!”

用坚守回应初心,用热爱续写征程。优秀新闻工作者代表的发言,引起台下聆听的所有新闻工作者的思考。活动现场,一次次响起的掌声,既是对同行人过往成就的致敬,更是对自身未来使命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