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抖音的朋友或许注意到,小米创始人雷军的一条视频突然没了踪影,这是他抖音内容首次因投诉被下架,举报理由是“不规范表达问题”。而就在这之前,一位卖蜜薯的新疆姑娘因为用了几句“雷式营销”话术卖货,视频也遭投诉下架。原本在互联网上口碑偏向正向的雷军和小米,怎么突然陷入了舆论漩涡?从卖蜜薯的小案例到小米的大争议,背后藏着的是企业营销方式的边界问题,以及整个汽车行业由来已久的营销乱象 雷军抖音视频被投诉下架,这事听起来有点黑色幽默。要知道,就在今年1月,雷军在进行“龙年收官直播”时,其抖音直播间也曾因被网友举报“一边开车,一边直播”而遭到平台封禁,中断约一小时后才恢复。这次他的视频内容又因“不规范表达问题”被下架,而此前小米公司可能还曾以侵犯名誉权为由投诉过一些模仿其营销话术的二创视频。这一系列事件交织在一起,让原本口碑不错的雷军和小米,似乎陷入了一场由营销话术及其边界感引发的舆论争议。 营销的边界感确实是个复杂问题。好的营销能制造惊喜,比如六神和RIO联名推出花露水风味鸡尾酒,这种意料之外的创意赢得了市场好评。但一旦越过“情理”的边界,就可能变成惊吓。像一些电梯间简单粗暴、高频循环播放的“辣眼”广告,或者某些品牌被指低俗、打擦边球的营销方式,就容易引发消费者反感。判断营销手段是否“博眼球”、“打擦边球”,有时标准比较模糊,但核心在于是否违背公序良俗,是否符合相关法规。近年来,汽车行业营销翻车的案例并不少见,例如长安福特曾因发布带有“掀裙梗”的不当视频引发众怒,最终道歉删稿。这些案例都表明,营销固然需要创意和热度,但必须守住底线。 对于小米而言,当前的舆论处境可能反映了其在营销策略上面临的挑战。一方面,其创始人雷军个人IP化的营销方式确实收获了巨大流量和关注;另一方面,当这种风格被广泛模仿,甚至可能出现一些过度使用或变味解读时,如何应对便成了难题。如果对模仿行为处理不当,无论是采取较为强势的投诉,还是自身在营销表达上如果出现任何偏差,都可能引发公众关于“宽于律己、严于待人”的质疑,甚至被与“豢养粉丝”或“饭圈文化”等负面评价关联,损害品牌形象。 更深层次看,这或许触及了当前汽车行业一定程度存在的“重营销、轻履约”的短视行为。一些企业可能过于注重营销话术和流量争夺,但在产品交付、承诺兑现等方面却未能完全跟上。中国消费者协会就指出,新能源汽车行业存在宣传配置与实际交付车辆不符、承诺的OTA升级未能及时实现等问题。营销固然重要,但如果产品实力和服务体验跟不上营销营造的高期待,最终会消耗用户的信任。毕竟,消费者是为实实在在的产品和服务买单,而非仅为华丽的营销话术买单。 营销的本质应该是连接产品与消费者的桥梁,而不是掩盖产品短处的烟雾弹。无论是小米还是其他企业,在创新营销方式的同时,更需要思考如何守住营销的边界感。这个边界,一方面是对法律法规的严格遵守,另一方面是对社会公序良俗和消费者情感的尊重。更重要的是,营销的终点应该是更好地服务产品和用户,而不是本末倒置。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回归产品本身,做到“营销”与“履约”并重,才是长远健康发展之道。 雷军 小米 小米雷语 雷军 小米品牌价值 雷军爆火发言 雷军凡尔赛发言 小米通报 小米发展历程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