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经济网讯(记者李洋)11月10日,四川省委城市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作为全国首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之一,泸州市在会上分享了以全生命周期理念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增强城市韧性的实践经验。泸州连续3年在中央财政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中获评A档,其多项创新举措入选国家、省级可复制清单,为同类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宝贵借鉴。
近年来,泸州市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城市建设和海绵城市发展的决策部署,立足“两江八河二十四山体”自然本底,以规划引领、整体协同、治理创新为抓手,系统性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推动山水人城和谐共生。
规划引领定方向,构建标准管控体系。泸州将海绵城市理念深度融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科学制定“区域—片区—项目”三级规划,修编防洪、排水防涝等3大专项规划,实现全域统筹布局。同时,构建“1本地方标准+12项技术图集”的本土标准体系,明确各领域建设正负面清单,并创新建立“四水+排口+强海绵体”“4+2”特色评价体系,出台6大类60个制度文件,形成全流程管控机制。其中3项政策机制入选住建部《海绵城市建设可复制政策机制清单》,为规范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整体协同破难题,提升城市韧性水平。针对沿江丘陵城市“利排难蓄、洪涝叠加”的痛点,泸州统筹实施200个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完成投资44.5亿元,中心城区海绵城市达标面积达73.5平方公里。在空间布局上,统筹“大海绵”与“小海绵”,保护29条自然冲沟构建生态蓄滞空间,在公园、学校等场所布局下沉式绿地等设施,实现47.1%建成区“海绵化”;在建设时序上,统筹“新建”与“更新”,打造7大示范片区,3个项目入选“中国海绵城市十年成就展项目典范案例”,旧城更新4个片区及2个完整社区建设经验获全省推广;在建设维度上,统筹“地上”与“地下”,消除历史内涝点,将内涝防治标准从“20年一遇”提升至“30年一遇”,更新改造雨污管网616.1公里,确保长江出川断面水质稳定保持Ⅱ类。
治理创新强保障,确保建设长效提质。泸州率先在全国海绵示范城市中开展地方立法,《泸州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颁布实施,以法治手段固化建设成果。依托市级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基座,打造海绵城市智慧监测管控评估平台,实时监测市政管网、河流断面等情况,相关经验入选住建部首批城市建设模型(CIM)平台可复制清单。同时,通过“特许经营”“政企合作”等模式撬动社会资本4.7亿元,并坚持问需于民、问效于民,群众满意度达95%以上,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格局。
下一步,泸州市将深入贯彻本次省委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全力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品质提升、绿色转型等重点工作,加快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为四川发展大局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