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美国副总统万斯在海军陆战队成立250周年庆典上的发言,点出了战争胜负的核心逻辑:

美国副总统万斯在海军陆战队成立250周年庆典上的发言,点出了战争胜负的核心逻辑:决定结果的从来不是一两件新式武器或计算机技术,而是活生生的人。 这个观点并非空泛的口号,而是被古今中外的实战反复验证的真理,万斯作为有过服役经历的政客,深知战场的本质。 他在演讲中缅怀阵亡将士时,想必会想到美军历史上那些不靠装备取胜的战斗。 中途岛海战中,美军TBD鱼雷机性能落后,还与护航战机脱节,面对日军严密防御,15架战机毅然发起冲锋,29名飞行员几乎全部牺牲,却成功打乱日军防御节奏,为俯冲轰炸机创造了五分钟定胜负的战机。 莱特湾海战里,美军驱逐舰面对包括大和号在内的日军主力舰队,明知吨位和火力差距悬殊,仍冒死发射鱼雷、掩护航母,用4艘驱逐舰的沉没换来了日军舰队的撤退,保住了滩头的陆军部队。 这些战斗中,装备的劣势并没有阻挡士兵的勇气,反而凸显了人的决策与牺牲对战局的决定性作用。 现代战场同样印证了这一点,海湾战争中,美军M2步兵战车虽先进,但真正发挥作用的是车组士兵的协同配合。 他们用热成像瞄准具为坦克提供目标情报,步兵依托战车快速突破防线,而伊拉克军队因士兵厌战、训练不足,即便有装甲装备也难以形成有效抵抗。 当下的乌克兰战场更是明显,俄军虽能通过翻新装备补充损耗,但人员伤亡和训练不足导致战力下滑。 乌军即便有西方装备支援,人力短缺和老兵流失仍让反攻举步维艰,双方的困境都指向了同一个核心——人的因素才是战局的关键变量。 技术可以提升作战效率,但无法替代人的判断力、意志力和牺牲精神。 万斯的发言,本质上是对军事本质的回归认知:武器是工具,而人是驾驭工具、制定策略、承担牺牲的核心。 无论是过去的决死冲锋,还是现代的协同作战,战争的胜负最终都要落到每一个士兵的训练水平、战斗意志和团队协作上,这一点,从来没有因为技术进步而改变。 以上都是个人观点,对此您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可以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