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战略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如果中国继续在俄乌冲突中保持中立,俄罗斯可能要“重新考虑方向”,这不就是变相在说“中国不够意思”吗?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这话听起来客客气气的,但细品之下味道就不对了,摆明了就是在抱怨中国“不够意思”,没有在关键时刻站到俄罗斯这边来。 说实话,索科洛夫这位专家的履历相当漂亮,他从莫斯科国立大学一路读到博士,专攻国际关系领域,在俄罗斯的核心智库干了二十多年,写过一大堆关于欧亚安全的文章。 按理说这样的专家应该对大国之间的相处之道了如指掌,可这次他的表态却暴露出一个根本性的误判,把中国的中立当成了背叛,把正常的合作关系当成了必须选边站队。 咱们先看看实际情况到底是怎样的,俄乌冲突爆发后,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施了严厉的经济制裁,欧洲更是把从俄罗斯进口能源的比例从原来的大头砍到只剩百分之十几。 这么大的窟窿谁来填?是中国顶了上去,2024年中俄双边贸易额达到2448亿美元,中国已经连续15年稳坐俄罗斯第一大贸易伙伴的位置。 俄罗斯对华能源贸易额超过1000亿美元,差不多一半的原油出口都卖给了中国,天然气出口更是增长了28%,这些真金白银的交易,实打实地帮俄罗斯稳住了经济基本盘。 更关键的是,俄罗斯被踢出美元结算体系后,人民币成了它对外贸易的重要通道,西伯利亚力量天然气管道稳定供气好几年了,二号线马上就要通过蒙古落地,到时候对华天然气出口能直接翻倍,这种产业链层面的深度绑定,哪是说断就能断的? 2025年上半年俄罗斯联邦预算赤字已经飙到3.694万亿卢布,油气收入同比减少14.4%,而对华天然气出口占比却逆势升到总出口的34%,成了妥妥的财政支柱,这时候喊着要“转向”,无异于自己砸自己的饭碗。 索科洛夫可能觉得俄罗斯还有其他选择,比如印度或者中东国家,咱们来算算这笔账现实不现实,印度确实在买俄罗斯的能源,但全是盯着打折价,而且量根本不够看。 2025年第一季度俄罗斯对印度出口的动力煤才57.32万吨,这点量连中国一个中型发电厂的需求都满足不了。 原油方面,印度5月份的进口量也就每天81.9万桶,跟中国的进口量比起来完全不是一个量级。 至于土耳其和中东那些国家,体量太小,根本接不住俄罗斯每年数千亿美元的能源出口盘子,所谓的“新方向”听着热闹,走近了全是空话。 有意思的是,俄罗斯官方的表态跟索科洛夫的说法完全对不上号,2025年3月,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在接受采访时还拍着胸脯说,俄罗斯对中国的法律和政治义务“永远不会违背”。 2023年的《中俄联合声明》明确反对“台独”,2025年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涉疆决议表决时,俄罗斯跟着中国等50个国家一起投了反对票。 真要是打算“转向”,犯得着在这些核心问题上跟中国站得这么近?说白了就是一边靠着中国的市场补窟窿,一边想靠放话逼中国多让利,这种操作只能说是太精明反而露了怯。 再看看中亚和北极的情况就更清楚了,俄乌冲突把俄罗斯的精力全拖在战场上,顾不上经营中亚这个传统后院。 中国抓住机会加大了在中亚的投资力度,2023年上半年投资增长了35%,中吉乌铁路项目破土动工,货运测试量早就超了预期。 这条铁路给中亚国家提供了一条不经过俄罗斯就能出海的大通道,但中国并没有要求这些国家在中俄之间二选一,大家该怎么合作还怎么合作。 北极航道也是同样的道理,中国提供破冰船技术和港口建设资金,同时也保持着跟北欧国家的接触,确保自己能作为一个合法的多边参与者深入这个战略要地。 中国的这套打法其实很清楚,就是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一边低价买入俄罗斯的能源保障自身安全,一边继续从沙特和伊拉克进口石油,甚至还往欧洲卖液化天然气。 2023年上半年中国对欧洲的液化天然气出口增长了15%,这种操作让中国在全球能源市场的话语权越来越重,也确保了自己不会被任何一方绑死。 说到底,中国的中立立场从来不是冷眼旁观,而是基于对事情本身是非曲直的判断。 中国一直主张尊重各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冲突,还专门提出了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立场文件,里面停火止战、恢复和谈的建议得到了不少国家的认可。 这种态度恰恰是为了给各方留出斡旋的空间,推动局势朝着和平的方向发展,要是真像某些人说的那样放弃中立去选边站,那只会让矛盾更激化,和平解决的希望更渺茫。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