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乌克兰外交部长安德烈.西比哈发帖,敦促中国和印度要求俄罗斯停止对核能设施的袭击(

乌克兰外交部长安德烈.西比哈发帖,敦促中国和印度要求俄罗斯停止对核能设施的袭击(俄罗斯的空袭并未直接针对乌克兰核电设施)   俄乌战场的舆论战突然抛出个大话题,乌克兰外交部长安德烈·西比哈直接发帖点名,把中国和印度推到了台前,敦促两国出面要求俄罗斯停止对核能设施的袭击,这番话瞬间在国际舆论场炸了锅。   要知道这种直接点名第三方大国施压的操作并不常见,尤其是把“核安全”这个敏感词摆上台面,任谁看了都得捏把汗。   西比哈在帖子里说得有鼻子有眼,明确点出“11月8日夜间的袭击”,说俄罗斯再次把目标对准了为赫梅利尼茨基和里夫尼核电站供电的变电站,还斩钉截铁地强调“这些并非意外,而是经过精心策划的袭击”,甚至上升到“俄罗斯正在蓄意危害欧洲的核安全”的高度。   这话一出来,不少不了解内情的人第一反应都是心头一紧,毕竟核安全这事儿牵一发而动全身,当年切尔诺贝利的阴影到现在还笼罩在欧洲人心头,谁也不敢拿这个开玩笑。   但熟悉情况的人都清楚,这里面得先把话说透——俄罗斯的空袭确实没直接冲着核电站的反应堆去,打的是给核电站供电的场外变电站。   可别小看这个区别,直接袭击核反应堆和袭击供电变电站,性质上虽都涉及核安全风险,但实际危害路径和可控程度完全不同。   不过西比哈敢这么说也不是完全没道理,稍微懂点核电常识的人都知道,核电站正常运行离不了稳定的电力供应,尤其是冷却系统这类关键设备,一旦场外供电中断,要是应急系统跟不上,堆芯熔毁的风险就会直线上升,说句“牵一发动全身”毫不夸张。   更让这个话题升温的是,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随后的通报间接印证了变电站遇袭的真实性。   虽然通报没直接点名11月8日的袭击,但在11月下旬的声明里提到,赫梅利尼茨基和里夫尼这两座核电站,在过去两周内已经两次因为空袭影响采取减少发电的避险措施,还透露早在8月份,为核电站配电的配电站就遭到过“极大损毁”,导致乌克兰电网给核电站提供可靠场外电力的能力被大幅削弱。   这些信息一叠加,就不难理解西比哈为啥反应这么激烈,毕竟有了之前的损毁先例,再遭遇袭击确实会让人更紧张。   不过俄罗斯那边始终没正面回应西比哈的“精心策划”说法,结合之前的一贯立场来看,俄方大概率会认为这些变电站并非纯粹的民用设施,可能和乌克兰的军事能源供应有关。   这种“打击能源基础设施削弱对方战争潜力”的做法,在俄乌冲突中已经多次出现,只是这次牵扯到核电站配套设施,才让核安全的担忧被放大。   现在最受关注的,还是西比哈点名的中国和印度会怎么回应。毕竟这两个国家一直秉持中立立场,在俄乌冲突中没少被双方争取。   从之前的表态来看,中国的态度很明确,一方面旗帜鲜明反对武装攻击和平核设施,支持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技术支持工作;另一方面也强调解决核安全问题的根本出路是推动危机政治解决,不是单纯施压某一方。   在12月的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上,中国就对乌克兰提出的决议案投了反对票,理由是决议没能全面客观看待所有核设施安全问题,李松大使还专门提到,要通过劝和促谈从根本上消除核安全风险。     印度的立场和中国有相似之处,同样投了弃权票,既没站在乌克兰一边谴责俄罗斯,也没完全认同俄罗斯的做法。印度一直和俄罗斯保持着传统合作关系,同时又和西方有不少交集,这种平衡立场让它不太可能按照西比哈的要求去直接施压俄罗斯。   其实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西比哈这波操作不光是为了核安全,更带着明显的外交策略考量。   眼下乌克兰在战场上的压力不小,单纯依靠西方援助似乎越来越力不从心,想通过“核安全”这个全球都关注的话题,把中印这两个有影响力的中立大国拉到自己的话语体系里。   能给俄罗斯施加更多国际压力,也能向西方展示自己在争取国际支持上的努力。毕竟要是能让中印出面发声,不管效果如何,对乌克兰来说都是外交上的一大收获。   不过从实际效果来看,这招恐怕很难达到西比哈预期的目的。且不说中印的中立立场不会轻易动摇,单说“要求俄罗斯停止袭击”这个诉求就不现实——俄罗斯要是认同这个要求,就等于承认自己的袭击“危害核安全”,这在外交上是绝对不可能让步的。   更关键的是,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后续监测显示,赫梅利尼茨基和里夫尼核电站的电力生产后来已经基本恢复,8座反应堆中有7座正常运行,这也让“蓄意危害核安全”的指控少了几分紧迫性。   说到底,这场风波最该让人警醒的,还是武装冲突中核设施面临的潜在风险。不管是直接袭击还是间接影响,只要核安全的红线被触碰,后果都可能超出想象。   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格罗西反复强调的“七大支柱”和“五项原则”,本质上就是想给核设施套上“安全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