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一站解纷”破医患难题——临渭区医调中心以专业服务守护和谐医患关系纪实

医疗纠纷不仅关乎患者权益与医院声誉,更影响着社会和谐稳定。近年来,随着群众健康需求提升与医疗服务复杂性增加,医疗纠纷化解成为基层治理的重要课题。

在临渭区,有这样一个“特殊机构”——临渭区医疗纠纷预防与调处中心(以下简称“医调中心”),它以“为医院解难、帮患者维权、促社会稳定”为宗旨,创新推出医疗纠纷“一站解纷”工作法,将矛盾化解在源头、解决在基层。自成立以来,该医调中心已成功调处医疗纠纷950起,连续多年无医闹上访事件,先后荣获全国“平安医院工作表现突出集体”“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等国家级荣誉,用专业与温度守护着辖区百万群众的就医安全感。

答好依法解纷“一张卷”

“以前遇到医疗纠纷,要么跟医院耗着,要么去法院打官司,又费时间又伤精力。现在到医调中心,一站式就能把问题解决,还不花钱,太省心了。”曾通过医调中心化解纠纷的患者家属王小琴,对这里的服务赞不绝口。这份“省心”的背后,是临渭区为依法解纷搭建的坚实框架。

为打破医疗纠纷化解“多头跑、反复跑”的困境,临渭区统筹政法、卫健、信访、民政、财政等多部门力量,将医调中心打造成集“接访受理、纠纷调解、专家咨询、事故理赔、公安警务、巡回法庭”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平台。医调中心内设有接访受理室、纠纷调解室、专家咨询室等7个功能室,从纠纷接待到最终调处,患者与医院无需奔走多个部门,真正实现“带矛盾进门、无纠纷出门”。“我们就是要让医患双方在一个空间里,把问题说清、把道理讲透、把矛盾化解,避免矛盾升级。”医调中心主任郝润英介绍道。

队伍是解纷的核心力量。临渭区坚持“专业人办专业事”,择优选聘退休政法干警、资深法律工作者等组成专职调解队伍,确保调解过程合法合规、公平公正。同时建立法律、医学两个专家库,收录50余名临床医生、律师,为复杂纠纷提供专业技术支撑。无论是手术争议还是用药疑问,专家们都能从医学原理、法律条款角度给出权威意见,让调解更具说服力。更让群众暖心的是,医调中心实行“受理、咨询、化解、调处”全流程免费服务,打消了患者“怕花钱不敢维权”的顾虑。

为保障医调工作长效运转,临渭区将医调中心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每年专项拨款,配齐办公设备与调解场所。对专职调解员实行月薪政府购买服务保障,并推出“以案定补”机制,对疑难复杂案件或社会反响好的调解案例,额外给予补贴,最大限度激发调解员的工作积极性。“有了稳定的保障,我们才能心无旁骛地投入调解,把每一起纠纷都当成自己的事来办。”从事调解工作多年的调解员赵双利说。

下好多元解纷“一盘棋”

医疗纠纷类型多样,有的是简单的服务沟通问题,有的涉及复杂的医学鉴定,若仅靠单一方式调解,往往事倍功半。对此,医调中心创新“多元联动”模式,以“一盘棋”思维整合资源,让纠纷化解更高效、更精准。

“早分析、早研判、早介入”是医调中心化解纠纷的关键。医调中心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联合卫健、法院、公安等部门,梳理近期医疗纠纷的类型、特点与发案趋势,针对不同问题制定预防措施,比如向医院推送风险提示、组织专项培训,从源头减少纠纷发生。对于涉及信访的医疗纠纷,医调中心还会第一时间联合信访部门,还原事实真相、找准矛盾焦点,避免矛盾扩大化。

“三调对接”则让纠纷化解有了“多重路径”。医调中心依托成立的临渭区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推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无缝衔接。简单纠纷由人民调解员现场调处;涉及行政监管的,联合卫健部门开展行政调解;若医患双方对调解结果有疑虑,巡回法庭可直接在医调中心开展诉前调解,实现“调解—确认—执行”闭环。

面对突发医闹事件,医调中心的“联动处置”机制更是展现出快速响应能力。一旦发生影响医院正常秩序的情况,医调中心会第一时间协调公安警力到场,控制事态发展,引导医患双方进入合法调解程序。对案情复杂的纠纷,还会联动患者所在街镇、村(社区)调解组织,形成“多方合力”,共同化解矛盾。

如今,医调中心从源头研判的精准预警,到“三调对接”的多元路径,再到突发情况的联动处置,打破了部门壁垒,整合多方资源,让医疗纠纷化解从“单打独斗”变为“协同作战”。这种全链条、多维度的化解模式,既兼顾了效率与公平,又最大限度维护了医患双方合法权益、守护了医疗秩序,真正实现了矛盾纠纷的高效化解、源头化解,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筑牢了坚实屏障。

用好一站解纷“一把尺”

“调解不是‘和稀泥’,必须有规范的流程、科学的方法,才能让医患双方都信服。”这是医调中心所有调解员的共识。为此,医调中心围绕“规范、高效、暖心”,打造出一套标准化的解纷“标尺”。

在流程上,医调中心严格执行“七步调处法”,从受理登记、听取陈述,到调查核实、专家分析,再到协商调解、签订协议、监督履行及回访,每一步都有明确要求与记录,确保调解过程公开透明。

“哪怕是很小的纠纷,我们也要做足调查,比如调取病历、询问医护人员、咨询专家,不遗漏任何细节。”调解员何伍堂说。这种严谨的态度,让不少原本情绪激动的患者家属逐渐冷静,愿意坐下来协商。

针对不同类型的纠纷,医调中心还总结出“八种调解方法”,分类调解针对不同类型纠纷特点施策,提前介入在纠纷萌芽阶段化解矛盾,明确责任让医患双方清晰自身义务,先处后调优先保障医院秩序……这些方法并非孤立使用,而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组合,在医疗纠纷化解中屡见成效,郭小英(化名)的案例便是生动写照。

2025年2月,郭小英在社区卫生服务站输液时突发药物过敏,经抢救康复后,于4月一纸申请递到医调委,索赔3万元,坚称“过敏就是诊疗问题”。医方却委屈表示“流程全合规,是她体质特殊”,只愿补偿2000元,双方剑拔弩张。

调解员两头耐心调解,对着郭小英耐心解释:“您年纪大、基础病多,过敏和体质关系大,医方当时急救也及时,咱索赔得实在。”又跟医方沟通:“患者毕竟在治疗中出了状况,多担点责任,让人家心里舒坦。”

历经三轮、两月拉锯,最终在今年6月,医方同意补偿郭小英6000元并很快兑现。回访时,郭小英握着调解员的手连声道谢,还送来了锦旗,原本的对立变成了满心感激。

临渭区通过“一站解纷”工作法,不仅化解了一个个具体纠纷,更在医患之间搭建起信任的桥梁。如今,走进临渭区的各大医院,医患沟通更顺畅、就医环境更和谐,这背后,是医调中心用专业与坚守,为辖区医疗健康事业筑起的一道“和谐屏障”。临渭区医调中心今后还将继续优化“一站解纷”机制,让更多医患纠纷在阳光下化解,为建设平安临渭、健康临渭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