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中国汽车对俄出口骤降58%有胖友问我怎么看这个事情,看了看新闻,大概是说今年前9

中国汽车对俄出口骤降58%

有胖友问我怎么看这个事情,看了看新闻,大概是说今年前9个月,中国汽车对俄出口同比降了58%,之前连续两年都是对俄出口第一大市场,现在掉到第三位,被墨西哥和阿联酋超过了。

这不是偶然,直接原因是俄罗斯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调整,2024年10月开始,进口汽车报废税涨了70%到85%,2025年关税又提到20%到38%,还堵死了平行进口的渠道,本土的OTTC认证门槛也提高了,这一下中国汽车的价格优势就没了。比如发动机1到2升的车型,报废税从2023年的5.79万美元涨到2025年的6.948万美元,终端售价普遍涨了10%到15%。再加上俄罗斯经济本身不行,老百姓购买力下降,汽车贷款年化利率高达30%,没人愿意买车,而且大家更认日韩德的老品牌,宁愿等着也不买中国车。

更关键的是,中国对俄出口的汽车里88%都是燃油车,正好是俄罗斯政策调控的重点,虽然新能源车涨了245%,但总共才出口0.7万辆,根本拉不动整体数据。

在本胖来看,这次下滑也不全是坏事,这是事实上是个政策引导,前两年卖的好,本质是俄乌冲突后其他跨国车企撤了,留下的市场空白被我们填上了,几千家车商一下子涌进去,靠平行进口转手就能赚几万,只想着短期赚钱,根本没做本地化生产和售后体系。

现在这种政策红利没了,那些没做本地化的企业只能撤店,2025年一季度俄罗斯关掉的汽车展厅里,78%都是我们的牌子,这就说明只做一锤子买卖现在行不通了。

要解决这个问题,也不是没办法。目前长城汽车在俄罗斯图拉建了工厂,本地化率达到65%,不仅避开了高额税费,还能拿到本土补贴,销量一直很稳;陕汽专门研发了能在零下35度一键启动的车型,通过了本土认证,也打开了市场;还有些企业转向了中亚,2025年上半年对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的出口涨了65%,说明市场多元化能扛住风险。

但更重要的是:做海外市场不能只看短期利益,可能还是得走长期主义路线,而长期主义的前提是:生产安全,生产安全又得靠文化互信做基础,所以——走长期主义的同时,一定要把文化互信做到位。

怎么做好文化互信?核心是具体的人员的沟通交流互信。比如让中国的工程师、中国籍的职员到俄罗斯长期工作,甚至迎娶当地的姑娘,在当地安家落户,这样能更快融入当地社会,了解当地人的需求和习惯。通过这种深度的人员交流,既能建立起和当地客户的信任,也能把售后服务做到位,改变以前中国汽车卖了就跑的刻板印象。毕竟全球化不是简单把车卖过去,而是要让服务链、品牌力都在当地扎根。

当然,长期主义也要符合实事求是的要求,目前以俄罗斯的工业基础,有很多东西是没办法在当地生产的,这也不要紧,能在俄罗斯本土化的就本土化,确实是本土化不了的,国内产也一样的。他们也没有说非得百分之百本土化,那他们产不了的也别硬上,硬上也是有问题的。可以认真研究俄罗斯的政策和法律法律,在守法的前提下,尽可能的活学活用,灵活处理。例如有些组装工作,在国内可能已经是黑灯工厂了——放到俄罗斯,完全可以保留人工来做,这样也算是解决了当地的就业岗位,本身就是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黑灯工厂什么的,放在国内问题不大,国外的电力网本身就支撑不起,还是用人组装比较妥当——既然是组装,怎么组装都可以,零件本身也是要组装的,做好质控就好了。这样也就能解决很多问题了。

中国汽车出口,接下来就是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质量的转变。从墨西哥市场登顶、阿联酋市场崛起就能看出,中国汽车的全球布局正在优化,新能源车在俄的高增速也说明技术创新是突围的方向。

这次俄罗斯的政策调整提醒我们,靠政策红利和市场空白赚钱走不长远,只有扎根本地化生产,根据当地需求做技术创新,坚持长期主义,同时通过人员深度交流筑牢文化互信,保障生产安全,才能建立稳定的客户群体和完善的服务体系——当然,这些方法可能只适用于俄罗斯,换到别的国家,还得看看有没有别的方法。

毕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没有包打天下的方法。

就这样吧。

热点观点[超话]用智搜看懂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