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3月,“老哥说事”协会成员在调解一起矛盾(资料照片)。受访者供图
11月5日,阳光洒进澄城县城关街道的居民楼。一大早,樊正海就来到街道办事处的“老哥说事”协会办公室。
前不久,他调解了一个漏水引发的邻里矛盾。今天,他要把事情调解过程和结果登记造册。
“每处理一起纠纷,都要严格遵循‘受理问题、调查原委、邻里说和、老哥调解’的‘说事’程序,让双方都气顺了,把矛盾化解在家门口。”“老哥说事”协会成员、熟悉法律政策的樊正海告诉记者。
“老哥”就在群众身边
樊正海所在的城关街道,有4个村12个社区,常住人口13.9万人,占全县常住人口的69%。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这里流动人口增多,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差异较大。
2023年,街道成立了以老党员、老干部、法律明白人为主体的“老哥说事”协会,明确了协会、村(社区)工作站、“老哥”走访串门三级受理模式,用规范又接地气的方式化解矛盾。
为啥叫“老哥说事”?
澄城县人大城关街道工委主任曹书锋介绍,“澄城老哥”这一称呼可追溯至明清时期,植根于澄城当地的产业特色与人文特质。随着时代的发展,“澄城老哥”逐渐扩展为外界对所有澄城人的统称,成为承载着勤劳、节俭、诚信等美好品德的文化符号。
一对夫妻因感情不和闹离婚,争夺孩子抚养权并拒绝沟通。“老哥说事”协会联合妇联、心理咨询师组成“复合型调解小组”,帮助这对夫妻认识到婚姻中的问题根源。夫妻关系逐渐缓和,最终撤销了离婚诉讼。该案创新引入心理干预机制,为情感类纠纷化解提供了新思路。
曹书锋介绍,如今,“老哥说事”协会已有76个成员。他们把台账管理贯穿始终:“看到陋习说一说”,及时更新政策知识,倡导文明理念;“常在小区走一走”“常到楼道看一看”,将排查出的隐患及时记入账本;“常进家庭听一听”,把收集的诉求分类上报街道协会或村(社区)工作站;“碰到纠纷劝一劝”“遇到求助帮一帮”,及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多元联动化解难题
最近,在“老哥说事”协会成员的协调下,兴华社区兴华小区下水管道改造完成。困扰该区域多年的排水问题得到解决。
兴华小区早于东七路建成。东七路多次加高后,小区路面明显低于东七路,最低处比路面低了1米。每逢雨季,东七路上的污水都会倒灌进兴华小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
“老哥说事”协会一直在想办法解决这一问题:协调兴华小区南边的某单位家属院,计划向南铺设管道连接其下水系统。但因5万元的管道更换费用,该方案被搁置。经协会多次沟通,该家属院居民终于同意了方案,却又因一户居民反对在家门口开挖遇阻。
面对僵局,“老哥说事”协会不放弃,联动“三官一律”多次调解。最终,住建部门启动兴华小区4个主巷道下水管道改造工作,解决了这个难题。
架起干群“连心桥”
樊正海介绍,“老哥说事”协会成员秉持“戒急守耐”理念,耐心倾听诉求、梳理症结,遇到困难联动多部门破局。
不久前,某房产公司与中介人员因为佣金问题发生纠纷,双方情绪激动。“老哥说事”协会成员联合律师团队及住建部门,通过“背靠背沟通+情理法结合”模式,一方面向房产公司负责人讲解法律关于合同履行的规定,强调失信可能面临的法律后果,另一方面安抚中介人员情绪,引导其理性表达诉求。最终,在调解员努力下,双方达成和解。
此次调解体现了“老哥说事”协会与专业部门协同的高效性,被澄城县政法委列为“一站式解纷”示范案例。
曹书锋介绍,如今,在各级党组织的大力支持下,“老哥说事”已成为连接政府与群众的“连心桥”、化解矛盾纠纷的“金钥匙”。
靠着规范的三级受理流程和完善的台账管理,截至目前,“老哥说事”已解决群众一般矛盾纠纷262件,化解信访积案3件。
“老哥说事”厚厚的台账本上,每一页都记着群众的揪心事、解决的实招、回访的结果。这个台账本,就是基层治理的“民情档案”。
记者王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