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铜漏滴水定晨昏

转自:内蒙古日报

□本报记者高莉通讯员奥东慧

壶中盛满水,将漏箭、浮舟放在壶中,使其浮在水面。壶中的水从壶底的水管中缓缓滴出,水位逐渐下降,漏箭也随着水位逐渐下沉。观察箭上的刻度,就能读出当时的时刻。

漏壶如何计时?

中国古代,在时钟还没有出现前,漏壶是计时工具。《汉书·律历志》中有关于计时器“孔壶为漏,浮箭为刻,以考昏明焉”的记载,说明这种计时器由漏水壶和漏箭两部分组成,统称为“漏”。

壶上加盖,盖上有长方形口,称箭孔。漏箭一般以木片制成,插入浮舟,穿过箭孔露在外面。

箭孔

在亘古流转的岁月长河中,人类对时间的计量藏在与天地共生的器物里。日晷(guǐ),将太阳的步履镌刻于石盘;圭表,以立杆测影度量寒暑更迭;沙漏,用细沙涓流诉说寸阴之逝。出土于鄂尔多斯高原的中阳铜漏告诉我们,西汉时期不仅有计时器,而且还有报时制度。

中阳铜漏发现于偶然。1976年5月,鄂尔多斯市杭锦旗一位村民在阿门其日格乡连绵起伏的沙丘间发现了一个形状怪异的“铜罐子”,虽然不知道这是干什么用的,但还是将它带回了家。

消息不胫而走,传到伊克昭盟文物站,经工作人员去该村民家查看,发现这不是个普通物件,便说服该村民,将“铜罐子”收回。这就是后来被命名为“中阳铜漏”的稀世珍宝——来自西汉的计时工具。

考古专家们根据铜漏身上的文字得知它于河平二年四月在千章县铸造。后来加刻“中阳铜漏”的铭文,是因为铜漏起初在千章县,后来归了中阳县。这两个县当时同属西河郡(今山西西北与内蒙古交界一带)。河平,是汉成帝刘骜的年号,河平二年为公元前27年。

中阳铜漏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容量最大、保存最完整、结构最为成熟且有明确制造年代的泄水型沉箭式漏壶。

中国古代,在时钟还没有出现前,漏壶是计时工具。虽然计时漏壶的发明年代目前还没有确切答案,但文献中有“漏刻之作盖肇于轩辕之日,宣乎夏商之代”的记载。根据这个说法,漏壶产生在黄帝时代,到夏商时已经普遍使用。《周礼》记载,西周时已有专门掌管漏壶计时的官员——擎壶氏。

《汉书·律历志》中有关于计时器“孔壶为漏,浮箭为刻,以考昏明焉”的记载,说明这种计时器由漏水壶和漏箭两部分组成,统称为“漏”。鄂尔多斯市博物院工作人员奥东慧介绍:“汉代的漏,实物是单体铜漏结构。壶上加盖,盖上有长方形口,称箭孔。漏箭一般以木片制成,插入浮舟,穿过箭孔露在外面。漏箭上有刻度,表明昼夜时间,也称刻漏。因为漏的形状最初像壶,所以又称漏壶。漏壶大多用青铜制作。用漏计时,以壶孔不断向外滴水,壶内蓄水减少情况为标准,因此也称滴漏。”

漏水壶的关键在于“漏”。古人在用陶器取水、储水时,因陶器质地疏松难免出现漏水现象。人们通过长期观察,注意到了水面下降高低和时间的对应关系,从而制成了专门用于计时的漏水壶。

漏壶如何计时呢?奥东慧用双手比划着说:“壶中盛满水,将漏箭、浮舟放在壶中,使其浮在水面。壶中的水从壶底的水管中缓缓滴出,水位逐渐下降,漏箭也随着水位逐渐下沉。观察箭上的刻度,就能读出当时的时刻。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漏’的解释为‘漏,以铜受水,刻节,昼夜百刻’,说的就是这个过程。”

鄂尔多斯市博物院副院长高兴超介绍:“大约在西周之前,古人把一昼夜均分为一百刻,即现在的24小时,一刻相当于今天的14.4分。隋唐时,百刻制与十二时辰计时法并用,夜间还使用独特的计时方法,这就是‘更’。直到明末清初,西方机械钟表传入,我国才改用一天24小时的计时法,但十二时辰仍沿用,每个时辰两小时。为和24小时计时法一致,我国古老的百刻制演变为九十六刻制,将一小时分为四刻,一刻15分钟,这样一昼夜就为九十六刻,与世界通用计时法一致。”

因刻漏与生活的紧密关联,它也经常成为文人笔下的意象。在古代的文学作品里,有漏刻赋、漏刻经、刻漏铭等,诗词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唐代杜甫写下“五夜漏声催晓箭”,借漏声的催促暗喻时光飞逝;崔液在《上元夜》中咏叹“玉漏银壶且莫催”,祈求漏壶放缓节奏,留住元宵夜的欢腾;宋代王安石则有“金炉香烬漏声残”的诗句,在香尽漏残中透着夜阑人静的清幽。这些诗句里的“漏”,早已超越了计时器的本身,成为时光流转的象征,寄托着古人对岁月的细腻感知。

中阳铜漏因历史文化价值太高“真身”珍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因它在鄂尔多斯历史长河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故将1:1复制品陈列于鄂尔多斯市博物院“黄河从草原上流过——鄂尔多斯历史文化陈列(秦汉—隋唐时期)”展厅,视为该院镇馆之宝。

(本版图片由鄂尔多斯市博物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