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衢州日报
本报讯(记者吴婧涵报道组葛锦熙通讯员李胤)11月5日上午,常山县大桥头乡“共富菇园”里菌香弥漫,工人们正麻利地将刚采摘的平菇装箱码放。这批300多公斤的鲜菇即将发往各地农贸市场。目前,园内9000多棒菌棒已实现全年循环生产,年可采收10茬,年产值突破100万元,有效带动了当地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据了解,种植平菇所用的7个钢结构恒温大棚,属于大桥头农特产品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这些大棚是在拆除原有简易菇棚后新建的,目前整体工程仍在推进中。项目全部建成后,菇园将新增26个钢结构菇棚,并计划引进猴头菇、赤松茸等新品种,预计用工规模将扩大,人均月工资可达4000元至5000元。
“共富菇园”工作人员舒静说:“整个项目计划建设33个大棚,总投资约3000万元,目标是打造浙江省规模前列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全部投产后,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带来约120万元收入。”
在扩大种植规模的同时,大桥头乡积极探索“菌光互补”模式,利用菇棚屋顶空间架设光伏板,并争取到220万元上级专项资金,形成“棚上发电、棚下种菇”的立体发展格局,实现“一地生两金”的综合效益。
截至目前,该模式已累计产出鲜菇约12.5万公斤、干菇1.25万公斤,吸纳本地劳动力120余人,为村集体创收30万元。待项目完全投产后,该模式预计新增就业岗位50余个,进一步释放“菌光协同”的共富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