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年间,大唐名将秦琼卧病在床十几年,李世民从不探望,只派御医诊治,可御医刚走,秦琼就悄悄吩咐儿子赶紧把药倒掉。[大侦探皮卡丘] 长安城里一直流传着一个说法,那位曾经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秦琼,在李世民登基后卧病在家十几年,几乎再没出现在朝堂上。 让人好奇的是,每次御医送来药材,秦琼都会让家人偷偷倒掉。 这个传说真假难辨,但这位开国猛将晚年的沉寂,确实藏着不少耐人寻味的故事。 秦琼年轻时参加过百多场战斗,多次身负重伤,流的血加起来有好几斛。 这样的战斗经历,身体想不出问题都难,他说的这些伤病应该是真实存在的。 问题在于,为什么偏偏是在贞观年间,他的病就再也没好过? 唐太宗对他不薄,多次派御医诊治,还赏赐珍贵药材,有这样的医疗条件,不至于十几年都不见起色。 玄武门之变时,秦琼负责率兵阻挡太子李建成的援军,这个任务完成得很好,保证了李世民的胜利。 这不是简单的政治站队,李渊对他有知遇之恩,当年他落魄投靠时,李渊说过“若我的血肉能解你危难,都愿割给你”这样的话。 这份恩情,让秦琼在事变后背负了沉重的道义压力。 李世民登基后,论功行赏,同样参与事变的尉迟恭,因为直接参与了关键行动,得到的赏赐远超秦琼。 这个差距,秦琼心里明白是怎么回事,他是李渊时代的旧臣,虽然有功,但始终不是新朝的核心圈子。 他亲眼看着那些曾经的战友,一个个卷入政治斗争,侯君集、张亮、刘洎,这些人最后的结局都不算好,功臣善终,在贞观朝堂上并不是常态。 秦琼做出了选择,他以旧伤为由告病在家,这一病就是十几年。 李世民虽然多次派御医送药,却从来没有亲自登门探望过,这看起来不太合理,一个体恤功臣的皇帝,不应该这样对待开国元勋。 皇帝需要展现仁君形象,功臣需要表明没有野心,只要秦琼一直病着,就不用上朝,不用参与朝政,自然也就远离了那些明争暗斗。 如果秦琼真的喝药病愈,重新掌握兵权,那反而可能引来猜忌,保持病态,才是最稳妥的自保之道。 秦琼的儿子秦怀道后来也明白了父亲的苦心,在那个时代,懂得进退,有时候比展现才华更重要,秦家后来能够平安延续,和这份隐忍智慧分不开。 贞观十二年,秦琼去世,李世民给了他很高的待遇,厚葬并将他的画像列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虽然排名靠后,但对比那些下场凄凉的功臣,秦琼用十几年的沉寂,换来了善终和家族平安。 秦琼面对的是一个古老的难题,功成之后,如何自处?历朝历代,能够解答好这个问题的功臣并不多。 有人选择继续进取,结果引火烧身;有人选择明哲保身,却也难逃猜忌。 秦琼用真实的伤病作为掩护,主动退出权力中心,这需要极大的定力,要抵抗住权力的诱惑,要忍受寂寞和无所事事,还要承受外界的各种议论。 当一个人处在高位时,如何平衡功劳和功名,如何在合适的时候放手,这不仅是古代功臣的难题,也是现代人在职场和人生中常常遇到的困惑。 其实有时候退一步不是认输,而是另一种形式的胜利,在该进的时候进,在该退的时候退,这才是真正的人生智慧。 那十几年对秦琼来说可能并不好过,一个曾经纵横沙场的将军,最后只能装病在家,这份憋屈可想而知。 但正是这份隐忍,让他保全了自己和家人,在那个动荡的时代画上了一个相对完满的句号。 网友评论: “秦琼这是高级凡尔赛啊,别人装病是为了不上班,他装病是为了保命。这大概就是顶级打工人和老板的终极博弈吧!” “看看当时其他功臣的下场,侯君集参与谋反被处死,就是前车之鉴。秦琼选择退隐,虽然失去了权力,但换来了家族平安。这波操作很值!” “当皇帝也难,对这些功高震主的老臣,用也不是不用也不是。保持距离可能就是对秦琼最好的保护了。” “这不就是现代版‘功高震主’吗?公司元老在新领导上台后逐渐边缘化。秦琼的选择告诉我们,有时候急流勇退比拼命表现更明智。” 如果你是秦琼,在立下不世之功后,是会选择像李靖那样继续建功立业,还是像秦琼这样急流勇退呢?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和理由! 信源: 海峡导报《智囊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