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开国大将王树声到部队看望女儿,不料被警卫兵拦下:“请您排队等候,领表登记。”王树声看了看排得长长的队伍,填好登记表后,走到末尾默默等候。 1971年春节期间,王树声乘公交车前往北京郊外部队,目的是探望小女儿王季迟。她已在通讯连服役多年,按父亲要求,隐瞒家庭背景,与战友同等对待日常训练和生活。王树声到达大门时,入口处设有严格登记程序,所有来访者须填写表格,加入队伍等待核验。他接过表格,认真填写姓名、年龄、籍贯、来访目的和关系等信息,写明探望女儿王季迟,随身物品为衣物和食品。填写完毕,他走向队伍末尾,融入人群之中。队伍长达上百人,前进缓慢,他与其他民众一同等待,期间未透露任何身份。哨兵轮班核验,每人比对证件和名单,确认无误后放行。王树声的轮次在近两小时后到来,哨兵检查表格和身份证,核实信息后允许进入营区。 进入后,王树声直接前往通讯连,见到女儿汇报部队情况。她描述日常训练和通信演练,强调战友互助融洽。王树声递过带来的衣物和食品,叮嘱注意保暖和锻炼身体。他重申隐瞒身份的嘱托,要求继续按普通战士标准生活。相聚时间短暂,不到一小时,他未惊动任何领导,也未提出额外安排。离开时,他独自走出营门,坐公共汽车返回北京。这次探望全程按程序进行,未添任何特殊记录。事后,哨兵讨论那位来访老人的配合,军官在报告中提及,作为作风教育例证。 王树声选择排队,不仅是为见女儿,更是为维护制度。他清楚将军身份的分量,若开口干预,可能动摇规矩基础。作为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他深知作风建设关乎军队长远。女儿王季迟入伍后,从未因家世获优待,这正是父亲一贯要求的结果。事件发生在北京郊外部队,春节假期人流高峰,加剧等待时间。王树声的表格签名苍劲有力,哨兵事后才知其身份,但程序未变。这件事未对外宣传,却在军中口耳相传,成为基层教育素材。他的坚持影响周边干部,许多人开始审视自身习惯,避免特权苗头。 探望后,王树声返回北京,继续日常工作。他居住房屋简朴,墙壁斑驳,从不抱怨条件。日常阅读军事书籍,写信指导军队基层事务,推动训练改进。子女教育仍旧严苛,王季迟在部队表现努力,逐步提升技能。他的健康渐衰,1974年1月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69岁。遗体告别仪式简洁,老战友前来悼念,忆起军营探亲细节。逝世消息传开,许多人联想到那位排队老人,感慨其一生自律。 王树声的离去未引起大范围波澜,却在军中留下深刻印记。他的作风教育例证,被纳入部队纪律培训,影响后续几代军人。女儿王季迟服役期满后,转入地方工作,继续低调生活。军旅生涯的铁律,通过这类小事延续,提醒后人权力即责任。逝世后,家乡麻城建纪念馆,展出其生平资料,吸引研究者探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