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时政评论员郭正亮在节目里撕开了一层残酷的现实——“我全家都是深绿,从小到大身边九成以上的人也浸在‘深绿’环境里。他们不是表面跟风,是从骨子里‘绿’透了,打心底不认同两岸统一,更对大陆带着根深蒂固的偏见,在他们的认知里,大陆永远是贫穷、落后、不值得一提的地方。”这番直言不讳的剖白,道破了两岸认知隔阂的核心痛点,也让很多人读懂了台湾部分群体偏见背后的深层成因。 这种认知鸿沟的形成绝非偶然,而是民进党当局长达数十年系统性“洗脑工程”的结果。从幼儿园开始,台湾孩子接触的历史课本就被刻意篡改:明清时期大陆移民对台湾的开发被描述为“殖民侵略”,甲午战争后台湾同胞的抗日斗争被淡化成“地方事件”,甚至连孙中山的画像都从教材中悄然消失。一位台湾母亲曾无奈地说,她上小学的女儿竟把台湾历史顺序排成“原住民→荷兰→日本→民国”,完全跳过了与大陆血脉相连的明清两朝。这种“去中国化”教育如同慢性毒药,正在侵蚀年轻一代的文化根基。 绿营媒体的恶意炒作更是推波助澜。当大陆高铁时速突破450公里时,绿媒却在节目中宣称“大陆高铁没有靠背”;当华为Mate 60 Pro引发全球抢购热潮,绿媒却造谣“销量全是造假”。更荒诞的是,2024年大陆国庆假期19.4亿人次出游的数据,竟被绿媒解读为“大陆人没钱只能穷游”。这种颠倒黑白的报道,让许多台湾民众误以为大陆仍处于“吃不上茶叶蛋”的年代。 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下,郭正亮的家人和朋友形成了一套固化的认知逻辑:他们相信“大陆人住土房”“田鼠是主要蛋白质来源”,甚至认为“大陆人连泡面都吃不起”。这种偏见不仅存在于普通民众中,连一些政治人物也深陷其中。民进党“立委”沈伯洋被大陆司法机关立案侦查后,竟声称“大陆法律不公正”,却对自己分裂国家的行径避而不谈。 然而,真实的大陆正在打破这些荒谬的谣言。台湾网红“馆长”陈之汉的经历就是最好的例证。这位曾支持蔡英文的深绿人士,在参观上海磁悬浮列车、深圳大疆无人机基地和内蒙古现代化商圈后,彻底改变了看法。他在直播中哽咽着说:“以前被民进党骗了十几年,大陆的高铁比台湾舒适十倍,城市建设完全不输台北!”更让他震撼的是,在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里,国民党将士的抗日功绩被完整记录,这种对历史的尊重让他重新认识到“两岸本是一家人” 。 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也开始用脚投票。2024年,福建举办的海峡两岸青年慢投垒球邀请赛吸引了数百名台湾学生参与,他们在比赛中与大陆同龄人结下了深厚友谊。一位来自台南的大学生感慨道:“以前以为大陆很落后,来了才发现这里的科技和生活便利程度远超想象。”数据显示,2024年赴大陆实习的台湾青年同比增长22%,其中72%是首次踏上大陆土地 。 两岸认知隔阂的破冰之路虽然艰难,但希望从未熄灭。当台湾“馆长”在天安门广场肃立致敬时,当台湾青年在大陆找到人生舞台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人的觉醒,更是两岸关系拨云见日的曙光。打破偏见需要时间,更需要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只有拆除民进党筑起的“信息高墙”,让真实的声音自由流动,才能让血浓于水的亲情重新照亮海峡两岸。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