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谱!日本前首相卸任前突然“掀桌子”,一句话撕下百年遮羞布,直接怼穿了明治维新神话!石破茂临说得:日本能崛起不是靠改革,而是靠从中国抢来的2.3亿两白银续命。这话一出,整个东京都快炸了。 谁都知道,明治维新在日本教科书里就是神一般的存在,哪怕是2025年的今天,日本小学生还在背“富国强兵、文明开化”的口诀。 可石破茂这一嗓子,等于把日本教科书撕了个粉碎。 他说得明明白白,如果没有甲午战争那笔赔款,日本维新早就烂尾了,维新派领袖甚至可能被民众推翻。 当时日本刚搞了二十多年改革,表面上废藩置县、地税改革搞得热闹,实则财政早已捉襟见肘。 1889年到1890年连续两年粮食歉收,老百姓连饭都吃不上,街头抢粮事件屡见不鲜,底层对维新派的不满已经快压不住了。 工业方面更别提,看似蓬勃的棉纺织业产量五年涨了九倍,可国内市场小得可怜,堆在仓库里的棉布根本卖不出去,不少工厂都快倒闭了。 殖产兴业喊了多年,可缺资金、缺技术,连个像样的重工业都没有,所谓的“近代化”全是些表面功夫。 这时候的维新派,已经快被内忧外患逼到墙角,再没外力输血,被民众推翻真不是夸张。 就在这节骨眼上,甲午战争的赔款从天而降,2.3亿两白银换算成日元足足有3.45亿,这是什么概念? 当时日本全年的财政收入也就8000万日元左右,这笔赔款相当于日本四年多的财政总和,简直是一笔足以改变国运的“横财”。 而且这还没算上“赎辽费”等附加款项,实际到手的财富比账面还多。日本政府拿到这笔钱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它砸进了能快速壮大声势的领域,直接给濒临停滞的维新运动续上了命。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二战前日本最大的官营钢铁厂——八幡制铁所,这家被后来日本吹成“工业革命象征”的工厂,骨子里全是中国的血汗。 日本政府直接从赔款里拨出1920万日元作为启动资金,从德国全套引进设备和技术,才把厂子建了起来。 有意思的是,厂子建起来后,原料还得靠抢,从1905年到1945年四十年里,日本从中国抚顺掠走的近两亿吨优质煤炭,还有1938年到1945年从湖北大冶挖走的420万吨铁矿石,几乎全送进了八幡制铁所的高炉。 而这家工厂的主业,就是生产炮架、军舰钢材、速射炮弹坯料这些杀人武器,二战时日军的战舰、坦克用的全是这里的钢材。 说白了,日本所谓的“军事近代化”,就是用中国的钱建工厂,再用中国的原料造武器,回头接着抢中国,这套循环玩得倒是熟练。 除了建工厂,赔款还成了日本扩军的“提款机”。 明治政府把赔款的一大半直接投进了军事,海军拿到钱后疯狂造舰,短短几年就从一支近海舰队变成了能和列强叫板的远洋力量,陆军也趁机扩充编制,更新装备。 要知道,在拿到赔款前,日本海军连一艘像样的主力舰都造不出来,所谓的“富国强兵”全是纸上谈兵。 教育领域的“文明开化”也没例外,看似普及教育的背后,是用赔款支撑的教育经费,而这些教育最终变成了军国主义洗脑工具,教科书里全是赞赏战争、崇拜天皇的内容,根本不许学生质疑,说白了就是培养“合格的侵略者”。 最讽刺的是,日本后来还把八幡制铁所这类靠抢劫建起的工厂打包申遗,想把侵略遗迹包装成“工业文明遗产”,被韩国戳穿强征劳工的黑历史后还嘴硬。 要不是石破茂捅破窗户纸,恐怕现在还有不少人真信了日本“靠改革自主崛起”的鬼话。 要知道,在拿到甲午赔款前,日本的维新改革已经快走进死胡同,地税改革带来的财政增收根本填不上工业和军事的窟窿,民众的不满也在持续发酵,真要是没这笔钱,维新派能不能保住权力都是个问题,更别提什么“崛起”了。 现在高市早苗政府装聋作哑的样子也很耐人寻味,一边对石破茂的话避而不谈,一边偷偷酝酿12月的国防预算案,琢磨着军费翻倍、推动修宪。 这套路和当年简直如出一辙,都是靠着对外扩张的野心思掩盖内部问题。石破茂或许早就看清了这点,所以才在卸任前喊出这话——他未必指望政府回应,只是想让更多人知道,日本所谓的“强大”从来不是什么光明正大的改革成果,而是靠抢来的家底堆出来的。 这场百年后的“历史翻案”,本质上是戳破了日本刻意营造的虚假叙事。那些被写进教科书的“维新荣光”,那些被反复宣扬的“自主崛起”,剥开层层包装后,核心不过是2.3亿两白银的抢劫赃款。 石破茂的话之所以能在日本社会掀起回响,或许就是因为越来越多人开始明白,靠掠夺起家的“神话”,从来都经不起真相的拷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