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碰上硬茬了!近日报道,山东东营,一律师去银行取款4万元,被柜员追问“取款用途”。律师认为这侵犯了隐私权,自己的钱想怎么用就怎么用,遂拒绝告知。谁知,银行柜员竟然报了警,律师一气之下把这件事发布在网上,结果银行领导亲自道歉,可律师并没打算就此结束…… “我取我自己的钱,还要跟你汇报?”这句话,估计很多人在银行柜台前都憋在心里过,但真正说出口的人却不多。2025年11月3号,在山东东营出差的律师周筱赟偏偏就这么做了。 那天下,周律师因为有事,而ATM机限额只有5000,就只能到柜台办理。他想着,这就是一次普通的取款。四万元,说多不多,说少不少,但肯定没到需要特别审批的金额。可柜员的一句话让事情变了味:“先生,请问您取这笔钱的用途是什么?” 要是放在其他人,可能随口编个理由或者实话实说就过去了,但这次周律师不乐意了。他是个懂法的人,觉得这是自己的隐私,凭什么要告诉别人?更让他不舒服的是,柜员还追问起他之前的一笔转账,这感觉就像被人当贼一样防着。 事情就这么僵住了,银行觉得这是按规定办事,周律师觉得这是侵犯权利。结果谁也没想到,银行居然报了警。 取自己的钱却招来了警察,这事儿放在谁身上都得冒火。周律师一气之下把经过发到了网上,这下可炸了锅。好多网友都说遇到过类似情况,取个万把块钱就被问东问西,感觉银行管得太宽了。 银行方面很快有了反应,领导出面道歉,但周律师却不接受。 说起来,银行也挺为难的。现在电信诈骗这么多,银行要是放松警惕,万一钱被骗子取走了,到时候挨骂的还是银行。银行的工作人员后来解释说,他们是按反诈中心的要求办事,取现一万元以上都要问用途。可问题就在于,这个“一万元”的标准是谁定的?为什么国家层面讨论的是五万元,到了地方就变成了一万元? 更让人困惑的是反诈中心的回应。他们说确实要求银行做尽职调查,但对取现金额没有固定标准,而且如果客户不配合,银行也不能阻碍办理业务。这话说得就有意思了,等于把皮球又踢回给了银行。说到底,这就是政策执行中的模糊地带,上面给个大方向,下面执行起来就各自发挥,最后难受的是老百姓。 其实仔细想想,大家讨厌的不是反诈本身,而是那种不被信任的感觉。就像你去超市买东西,结账时售货员非要你说清楚买这些东西是干什么用的,你会不会觉得莫名其妙?将心比心,银行要是能换个方式,态度好一点,解释得清楚一点,可能大家的感受就会完全不同。 反诈当然重要,但不能因为反诈就把正常的经济生活搞得束手束脚。好的政策应该是精准防控,而不是撒网捕鱼。 这件事最让人感慨的,是周律师完全可以选择息事宁人,但他选择了较真。这种较真不是为了他自己,而是为了我们每个人都能在银行取款时保有应有的尊严。有时候,社会进步就是这样,需要有人去碰一碰、争一争,才能推动那些不合理的规矩慢慢改变。 现在大家去银行取钱,可能还是会遇到询问,但至少经过这件事,银行工作人员的态度可能会更好一些,解释会更耐心一些,毕竟改变总是慢慢发生的。人们期待的也只是:既要守住钱袋子的安全,也要守住每个人那份最基本的尊重和信任。 信源: 华商网2025-11-07——律师取钱被追问“资金用途” 银行反诈中心都说是对方要求 文|一阳 编辑|史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