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张治中去世后,周总理找到其子女:毛主席让我问你们两件事。 1969年4月,张治中在北京病逝,享年79岁。周恩来得知后,亲自过问后事,统战部一度建议简化仪式,他坚持要办得体面,体现对这位老友的敬重。告别仪式结束后,周恩来留下张治中子女,转达毛主席的问询,两件事直指要害:一是张治中生前保管的机密文件处理情况,二是家属生活有无困难。 这些文件多是从国民党时期带回的,包括内部报告和战略资料,涉及情报价值。周恩来问清后确认,已完整移交中央,无遗漏隐患。张治中一生管过不少敏感信息,从重庆谈判到新疆起义,他总处理得滴水不漏,这次遗愿也一样,子女按嘱上交,避免潜在风险。 第二件事关切家属生计,张家从国民党转向新中国,初期安置不易。周恩来了解情况后,得知子女工作稳定,无需额外援助。这份问询不是走过场,而是高层对投诚将领的政策延续。张治中早年黄埔任职,就和周恩来共事,东征北伐中并肩,战后多次商量国事。 张治中在新疆释放共产党员,护送回延安,直接贡献不小。1949年北平和谈破裂,他留京不返南京,周恩来派人接家属北上,确保安全。毛主席三次去延安,都靠他牵线,称其为好朋友。周恩来此次转达,源于这份积累的信任,文件确认是为国家档案,生活关切是为旧谊延续。 张治中跟蒋介石关系复杂,早年得其重用,但重庆谈判时蒋食言,他失望却坚持和平。新疆劝降成功,西北稳定得益于此。周恩来问两件事,体现了共产党对民主党派和起义将领的包容,宽待旧人,推动统战。张治中虽非党员,其作用在和平进程中显而易见。 张治中去世后,子女回归岗位,张一纯在外事部门任职,张素我和张克纯在教育行政系统工作。中央提供基本安置,他们自食其力,无求优待。1975年周恩来病重前,交代身边人继续关注张家,确保后代生活无忧,这一嘱托执行多年。 张家以此为凭,融入社会建设,子女参与政协事务,日常讨论政策。张治中故事成为统战工作的典型,影响后人。张一纯忆父亲教导,低调做事,他们照办,避免特殊化。中央拨款支持遗孀,子女以此投身国家事务。 这份情谊从黄埔延续到晚年,周恩来多次在会上提张治中贡献,保护其声誉。张家后人以此动力,保持平稳。张治中一生推动国共合作,抗日统一战线中出力,战后和平努力不懈。新疆接管顺利,得益于其斡旋。 张治中晚年忧国,病中还提政治建议,毛主席听后重视。这两件事问询,折射出高层对历史的尊重,和对个人的体恤。张家安定,体现了政策落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