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的调解方案既给了企业盘活资产的时间,也让银行债权有了保障,真是帮我们解了燃眉之急!”长治某超市负责人在长治市上党区人民法院调解协议上签字时感慨道。
与此同时,原告某银行代表也表示:“‘分期付款+司法保障’的方案,实现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企业纾困的双赢。”
这起标的额300万元的金融借款纠纷的成功调解,是上党区法院以柔性司法优化营商环境的鲜活实践。

2025年7月,某银行将长治某超市及关联人员诉至本院,要求提前全额还款,并提交了对公司账户及财产采取保全措施的申请。
案件分配到八义法庭杨法官手中时,他第一时间意识到,本案不只是金融借款合同纠纷那么简单,如果一判了之,很可能导致企业走投无路、银行无法收回贷款的局面。
为摆脱困境,杨法官首先与银行方多次沟通交流,详细说明冻结账户和查封资产对企业的重大影响。另一方面,先采取“面对面”交流方式,让企业向银行说明企业状况,再采用“背对背”沟通策略,向银行阐释“活资产才能保债权”的道理,结合同类案例分析强制执行可能面临的债权缩水风险;为企业梳理可变现资产,指导其制定还款方案。
经过不懈努力,双方同意调解,承办法官趁热打铁,又针对双方争议的逾期罚息和还款节奏问题反复沟通,最终形成解决方案。开庭当日的中午,八义法庭全体干警加班加点,迅速制作调解协议和调解书,并在下午上班前将加盖公章的调解书交到了双方手中。
当双方微笑着离开调解室后,杨法官终于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此次纠纷的化解,既保障了超市正常经营,也通过设置加速到期和强制执行条款的方式有效保障了银行债权安全,实现了双赢共赢的效果,彰显了司法在优化营商环境中的温度和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