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中国“用美元打败美元”,这操作一万个牛逼。我国在香港发行40亿美元债,结果全世界

中国“用美元打败美元”,这操作一万个牛逼。我国在香港发行40亿美元债,结果全世界认购的金额接近1200亿美元,30倍。   但如果你只把它当成一次普通的借钱,那就看走眼了,这背后其实是一套组合拳,一个集“吸金石”、“摆渡船”和“压舱石”于一体的新型金融玩法,悄悄在全球棋盘上落下了一枚关键的棋子。   它是一块成色十足的“吸金石”,目标直指传统避险资产的头把交椅——美国国债。这可不是吹牛,市场的真金白银已经给出了答案。   全球的资本有多疯狂?一次40亿美元的发行,竟然吸引了近1200亿美元的认购,相当于约3倍的超额。   更夸张的例子是,2024年在沙特发行时,认购额度直接冲到了计划的近20倍;2021年在香港那次,超额也达到了6倍以上。   来的还都是些大玩家,比如各国的中央银行、主权基金和养老金,这些机构投资的首要原则就是安全。   它们为什么这么捧场?秘密就藏在定价里,中国发行的美元债,利息跟同期的美国国债几乎没差,利差被压缩到仅有1到3个基点的历史新低。   金融圈都懂,这是市场在用脚投票,认为中国的国家信用已经稳固到可以和美国平起平坐,甚至因为经济基础扎实、从不赖账的良好记录而更有魅力。   吸引全球资本过来只是第一步,更巧妙的是把它变成一艘“摆渡船”,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币的国际化。   这个“借船出海”的策略玩得很高明。美元债是全球投资者都熟悉的“船”,用它把大家稳稳地接到中国的金融市场来,先混个脸熟,为以后投资人民币资产、使用人民币结算埋下伏笔。   更绝的是后续操作。筹集来的美元,中国并没打算揣自己兜里,而是计划转手提供给那些急需美元流动性的发展中国家。   重点来了:这些国家将来还钱的时候,可以不用美元,而是用他们通过和中国做生意赚来的人民币偿还。   这么一来,一个独立于美元体系外的新循环就诞生了:与中国贸易—赚取人民币—偿还债务。   这等于凭空为人民币创造了实实在在的国际需求,中东国家开始把部分外汇换成人民币,欧洲企业用人民币结算能源,都是这个大趋势的注脚。   这一招也是一块厚重的“压舱石”,用来应对全球金融体系里那个让人头疼的“美元潮汐”。   美联储一降息,热钱就涌向全世界;一加息,又把资金抽回美国,新兴市场被反复“收割”,苦不堪言。   中国的做法,就是提供一个备用选项,建一个“东方避风港”,当全球风险升级,以前只会一股脑跑回美国的避险资金,现在有了新去处,一部分可以流向中国。这无疑会削弱美元的虹吸效应,让收割的镰刀没那么锋利。   手握这笔美元,中国还能在关键时刻给伙伴国家输血,帮它们渡过难关,这比只能求助于美国主导的机构要主动得多。   这笔看似不起眼的美元债,其背后的战略价值远超票面数字,它既是展示信用的磁石,也是推广人民币的渡船,更是维护全球金融稳定的压舱石。   这不是要掀桌子,而是在遵守现有规则的前提下,用一种温和而坚决的市场化手段,推动世界货币格局朝着更平衡、更多元的未来走去。   有网友认为“中国快点学会一点就是建立全球性的系统性的金融,数字,工业等各行各业的体系的提供方,建设方和保障”   还有网友认为“发债成功就可以少储备美元,需要时吸收市场上的流动性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