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夫妻俩在市中心租了间店面做水果生意,店租是一年3万8千块钱,一租便是十年。由于这几年水果生意确实难做,赚不到多少钱,他们便和店主商量降点房租,一年3万,毕竟整条街的店租或多或少都降些。没曾想店主怎么样都不答应,无奈之下,夫妻俩只得退租,结果退租后,店主居然以每年2万6的价格把店面租给了别人。夫妻俩不明白,难道这十年的时间,人与人之间就没一点感情? “为啥宁肯两万六租给别人,也不肯三万租给我们?”老王(化名)的妻子攥着那张薄薄的退租协议,声音里带着怎么也想不通的颤抖。 这间位于市中心的店面,见证了他们夫妻整整十年的光阴。当初租下时,墙壁还是光秃秃的,他们一点一点粉刷,置办货架,夜里就睡在堆满纸箱的里间。后来,新鲜水果逐渐摆满柜台。 十年里,他们在这条街上从陌生到熟悉,隔壁餐馆的老板娘会来挑个西瓜,对面写字楼的小伙子每隔几天就会买一袋橙子。他们的孩子,从蹒跚学步到背起书包,店门口那片空地就是孩子童年的游乐场。这间店不只是一个谋生的场所,它几乎浸透了他们一家的汗水、笑声和三千多个日夜的烟火气。 然而,经过前几年那段特殊时期,和电商的普及,整条街的生意都透着一种强撑着的冷清。他们的水果生意也难以为继,赚来的钱,刨去成本,再付那雷打不动的三万八千元房租,已所剩无几。 看着邻居们的店面租金都在这股寒流中微微下调,他们终于鼓足勇气,向店主开了口。请求很卑微,不是要求看齐最低价,只是希望从三万八降到三万,让他们能勉强维持下去。他们以为,十年的老交情,总该有点分量。 可店主的拒绝却十分干脆,不带一丝温度。理由无非是合同如何签订,市场自有规律。这话把夫妻俩心里那点关于“人情”的暖意,瞬间浇没了。无奈之下,他们只得退租。 他们以为事情到此就结束了,直到不久后,他们偶然路过那条熟悉的街,看见自己曾经的店面已经挂上了新的招牌,正在装修。向隔壁相熟的老店主一打听,才知道新租客签下的年租金,竟是两万六。 “为什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夫妻俩都不明白,他们愿意出三万,比新租金高出整整四千,这于店主是更有利的选择;他们是合作了十年的老租客,信誉良好,从不拖欠。于理于情,他们都想不出自己被拒绝的理由。 难道那十年,每次见面时的寒暄,逢年过节送上的几箱好水果,平日里对店面的精心维护,所有这些,在对方眼里都轻飘飘的,都没有任何意义吗? 这种情况并不少见,也许,在店主看来,老租户的请求开启了一个他不愿接受的先例,一旦松了口,往后便再难强硬起来。所以,他宁愿引入一个从零开始、按新低价签约的新租户,以维持他作为“甲方”的绝对权威。 又或许,在这十年的交往中,夫妻俩自觉的“情分”,在对方那里只是一种长期的、固定的商业关系。 但事已至此,老王夫妻俩气过也就算了。毕竟,日子总要往前过。生活就像这水果,有的甜些,有的酸些,但总归都是要尝遍的。有些人把账算在计算器上,而有些人把日子过在人情里,本就是两条道上的人,强求不得。 文|一阳 编辑|史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