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这就是中国速度!前脚刚为福建舰的电磁弹射欢呼,后脚第二艘巨舰的“电弹”也亮出来了

这就是中国速度!前脚刚为福建舰的电磁弹射欢呼,后脚第二艘巨舰的“电弹”也亮出来了? 11 月 5 日福建舰刚在三亚入列,军迷圈的欢呼声还没散,另一艘巨舰的电磁弹射装置就露出了真容。 这节奏快得像 “开了倍速”,要知道电磁弹射这技术,前几年还是航母领域的 “天花板”,现在居然成了 “批量产出” 的标配,说出去都得让人揉眼睛。 先把时间线理清楚才更觉震撼。 福建舰 2022 年 6 月 17 日下水,2025 年 9 月刚公开歼 - 15、歼 - 35、空警 - 600 三型机弹射成功的消息,俩月不到就正式入列。 这效率有多夸张?对比下就知道,美国福特级从下水到服役用了 5 年,咱们算下来还不到 3 年半,而且人家到 2024 年弹射系统平均无故障次数才 614 次,咱们直接突破 2000 次。 我还记得 2023 年底追福建舰海试新闻时,跟老军迷朋友打赌 “这套电弹啥时候能实战用”。 当时他还泼冷水,说 “美国搞了几十年都没搞定,咱们急啥”。 结果今年 9 月官方一公布舰载机测试成功,我立马翻出聊天记录 “打脸” 他 —— 这就是咱们的速度,不玩虚的。 这边福建舰的热度还没降,另一艘巨舰的新图就传疯了。 工棚拆掉后,那标志性的挡焰板和弹射舱布局,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电磁弹射装置。 更狠的是,这船下水才 9 个月就开始海试,要知道一般舰船从下水到海试至少得等一年以上,这进度简直是 “踩着风火轮” 往前冲。 很多人没意识到,这俩巨舰的电弹背后藏着更牛的门道。 美国福特级用的是中压交流技术,2020 年曾出现 4 条弹射器集体瘫痪 5 天的尴尬状况,而且低温环境下功率衰减能超过 20%。 咱们走的是中压直流路线,-20℃都能正常干活,功率衰减不到 5%,关键是每条弹射器都是独立的,坏一条不影响其他,这可靠性差距可不是一星半点。 更颠覆认知的是动力系统。 美国一直说 “只有核动力才能撑得起电磁弹射”,结果咱们用常规动力就做到了,还实现了更大的弹射输出。 福建舰能把 70 吨的战机弹上天,福特级却连满载的 F-35C 都弹不动,这脸打得够响。 马伟明院士团队 2017 年就说技术成熟度极高,现在看来真是底气十足。 有人可能觉得 “不就是多了个弹射器吗”,这可就想简单了。 有了电弹,舰载机就能满油满弹起飞,作战半径和打击力直接翻倍。 空警 - 600 能飞得更远,等于给舰队装了 “千里眼”;歼 - 35 隐身战机弹出去,突防能力立马升级。 第二艘巨舰装上这东西,等于把 “移动机场” 的战斗力又提了一个档次。 不过也得客观看,技术快不代表能 “一口吃成胖子”。 福建舰入列后还得磨合舰载机和弹射系统的配合,新舰的海试也得一步步来。 但有了福建舰的经验打底,这过程肯定能省不少劲。 就像咱们学开车,第一辆练熟了,第二辆上手自然快。 这事儿最让我感慨的不是速度本身,是背后的自主创新。 美国早年走中压交流路线时,咱们没跟风,反而另辟蹊径搞直流技术。 当时肯定有人说 “太冒险”,但现在看,正是这份坚持让咱们实现了 “弯道超车”。 没有被别人的技术路线捆住手脚,这才是最牛的地方。 大家有没有想过,要是咱们当初也跟着搞中压交流,现在能有这成绩吗?第二艘巨舰未来会不会搭载更先进的无人机? 技术突破从来不是 “突然爆发”,从 2008 年直线电机样机问世,到 2015 年核心技术突破,再到现在两艘巨舰接连亮相,这背后是十几年的积累。 这种稳扎稳打的创新,不光让海军装备变强,更给咱们提了个醒:核心技术靠买是买不来的,只有自己沉下心钻研,才能真正掌握主动权。 信息来源: 中国青年网——2025-09-24 电磁弹射为福建舰带来独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