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心!”近日报道,上海静安,男子与妻子结婚时,想让父母把家里的老房子卖了,给自己当婚房。男子父母不同意,但表示自己可以搬走和男子妹妹一起生活,把老房子给男子夫妻当做婚房并可长期居住。转眼几年过去了,男子父母因在男子妹妹家住不惯,又想搬回老房子里住,因遭到男子夫妻的拒绝,一怒之下将男子夫妻二人及其女儿告上法庭,要求男子夫妻二人及孙女搬走并支付房屋占有费。男子夫妻二人懵了,男子妻子更是感到震惊、委屈和愤怒,哭诉:“早知道这样,就不嫁了!” “如果知道有今天,我不会嫁给你!”2015年,儿子顾先生打算结婚时,老两口不愿卖掉彭浦那处装满记忆的老房子,给儿子换套新房子,就心甘情愿地搬去和女儿同住,还把钥匙交到小夫妻手中:“你们就安心住着吧。” 谁也没想到,几年后,因在女儿家住不惯想回家的老父母,会被儿子一家拒之门外。更没想到,一怒之下,两位老人会把儿子、儿媳连同年幼的孙女一起告上法庭。 “搬走,并支付这些年的房屋占用费!”公公婆婆的要求把儿媳王女士搞懵了。在她看来,当初若不是承诺能长期居住,她不会走进这场婚姻,毕竟,她有自己的房子,何必要找一个没房的男人去过苦日子,给自己的生活埋下不必要的麻烦。 如今孩子都生了,却要被赶出家门,还要被告上法庭,这让她既震惊又愤怒:“你们家这就是想白捡一个媳妇,太缺德了!” 老父母同样满腹委屈:我的房子,想回家,怎么就这么难? 在法院的调解下,这场官司最终以“小夫妻三个月内搬离,老父母放弃房屋占用费”画上句号。 法律虽然给出了答案,但每个人都输了。输掉的是周末团聚的温馨,是祖孙间的天伦之乐,是那份“家”的感觉。毕竟,法律可以判决房屋钥匙的归属,却无法让双方和好如初。 老父母的承诺虽然出于爱,但他们保留了最关键的东西:产权。当生活轨迹改变,他们想回家时,却发现门已经从里面锁上了。 儿子儿媳的依赖也情有可原,在上海,有个安稳的窝太不容易。他们把老人的承诺当成了永久保障,却忘了那房子从来不属于他们。 最让人唏嘘的是,双方在孙女早产住院期间的照顾和费用等问题上各执一词: 王女士觉得,在自己最难的时候,公公婆婆没有给与任何经济上和生活上的支持,老公要上班,她每天忙着照顾孩子,连顿热乎的中午饭都吃不上;但老人却说,他们一个月连续每天大老远坐车来照顾儿媳坐月子,还得把儿媳冰冻的母乳送到医院。 这些日常摩擦慢慢堆积,再加上,王女士夫妻俩因为孩子早产住ICU花了十几万,他们后来在上海郊区购买的那套房子,还要还房贷,如果搬到那里住,不论是上学还是上班都太远了,各种压力堆积之下,这才导致双方对簿公堂。 其实,对父母而言,爱孩子需要有边界。过度付出有时会换来理所当然,保留一些自我空间,不是自私,而是智慧。对年轻子女来说,父母的帮助不是应得的。越是接受帮助,越要保持独立的能力和感恩的心。 对于财产或者大额资助,最好事先明确是赠与还是借款;房产给予,考虑清楚是转让、借用还是设置居住权。在这些问题上,书面约定不是不信任,而是对彼此关系的保护。 这家人谁都不是坏人,只是他们可能都忘了,房子加上爱,才叫家。缺了任何一样,都只是钢筋水泥堆成的空壳。 信源: 环球网2025-11-04 ——上海老两口将儿子儿媳告上法庭,儿媳哭诉:早知这样,就不嫁了 文|一阳 编辑|史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