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舰入列时新闻联播不经意扫过的两个镜头,两位国之栋梁都在入列现场。 歼15舰载机总设计师孙聪院士和中压直流电磁弹射发明者马伟明院士,两位都已经白发苍苍,腰背已不再挺拔,但眼神毅然坚定,让人泪目! 画面里孙聪院士和马伟明院士并排站在海南三亚某军港的晨光里,头发白得像蒙了层霜,被海风吹得轻轻动,后背因为常年趴在桌上搞研究已经有点弯,可他俩看向舷号“18”的航母舰岛时,眼睛里的光比舰上的雷达还坚定。 就这不经意扫过的两秒,藏着中国航母一步步赶超最让人感动的故事。 马伟明院士的目光一直粘在舰艏那几条电磁弹射轨道上,那几道银灰色的金属印子,裹着他二十多年的心血。 二十多年前他刚当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没想着靠现有荣誉歇口气,实验室墙上挂着“祖国利益高于一切”,他盯着国际上最难啃的电磁发射技术就扎进去了。 那时候连世界上的科技强国都研究了二十多年没突破,身边人劝他“别到最后毁了自己一辈子的名声”,他却梗着脖子说“国防需要这个,再大的风险也得干”,转头就拉了个团队开始干。整整八百多个日夜,光在纸上算理论就堆了好几箱稿纸,最后终于做出小型样机。 百来个专家去看成果的时候,有个头发也白了的老专家当场就哭了——这眼泪里,有大家都记得的刘华清将军踮着脚看美军航母的样子,更有中国总算冲破技术封锁的痛快。 更让人佩服的是他在舰船综合电力系统上的突破。当时国际上都走中压交流的路子,马伟明算来算去觉得中压直流更靠谱,找了三回顶尖专家商量,人家都摇头说“英美都没搞成,咱中国更不行”。 他没服软,牵头建了我国第一个舰船综合电力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十年时间啃下上百个关键技术难题,最后让咱们在这个领域比国外领先了十年还多。 这位三十四岁就破格升教授、四十一岁成最年轻院士的科学家,两次领军人最高的一等功都是站着去的,还有海军上将主动给他撑伞的事儿,在部队里早传成了佳话。 福建舰入列这天,他站在那儿,说不定脑子里还在过弹射试验的数据——要不是这套技术,歼-15T没法满油满弹飞起来,空警-600也上不了航母甲板。 站在他旁边的孙聪院士,视线越过舰岛落到飞行甲板上,那儿停着的歼-35隐身舰载机,是他和团队磨了好几年的宝贝。 作为歼-15舰载机的总设计师,他之前带团队啃下滑跃起飞的硬骨头,后来“航母style”火遍全国,大家都记得那个比着起飞手势的动作。可他没停在歼-15的成绩上,知道现在战场讲究信息化,又牵头搞出了我国第一款隐身舰载机歼-35。 这款战机机身是一体化做的,单座双发还带着外倾的双垂尾,不管是装在航母上的密度,还是信息化水平,都比歼-15强太多。他之前说过,设计这飞机最核心的就是要“不容易被雷达发现”,这样才能在战场上做到“先看见敌人,先动手打击”。 从滑跃起飞到弹射起飞,从非隐身到隐身,孙聪团队每一步都踩准了中国航母发展的节奏。 这两位院士能出现在同一个镜头里,本身就说明福建舰的“含金量”有多高。 福建舰是全球第一艘常规动力还装了电磁弹射的航母,它最厉害的地方,正好是这俩人的技术凑到了一块儿。 马伟明团队搞出来的电磁弹射器,解决了“能把飞机弹上天”的问题——推力又大还能精准调,不管是三十吨重的战斗机,还是几百公斤的无人机,都能弹得上去,而且单位时间里能弹起来的飞机数量,比蒸汽弹射多好几倍。 孙聪团队的歼-15T、歼-35,解决的是“弹什么样的飞机”的问题:歼-15T是重型舰载机,啥任务都能扛;歼-35靠隐身能偷偷突破敌人防线,再加上空警-600预警机搭起的空中指挥网,福建舰才算有了完整的作战链条。 要是没有电磁弹射的突破,再先进的舰载机也发挥不出本事;要是没有适配弹射的飞机,弹射器搁甲板上就是个摆设。这种技术上的搭伙儿,都是俩院士这么多年闷头钻研的结果。 现场的海风吹过两位院士的白发,也吹过福建舰的飞行甲板。从改辽宁舰摸经验,到自己造山东舰,再到福建舰在技术上领跑,中国航母每一步往前走,都刻着科研人员的印子。 像他俩这样的人还有好多,在国防科技的各个角落闷头干,但福建舰入列现场这一幕特别让人走心。 它让大家看见,国家的重器背后,是这些栋梁在撑着;强军的梦想能实现,是无数个“孙聪”“马伟明”一天天熬出来的。那些白花花的头发里,藏着中国的底气;那些坚定的眼睛里,映着以后要走的路。他们可能不会经常上新闻头条,但每一艘能劈开水浪的军舰、每一架能飞上天的战机,都是对他们最实在的致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