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把对中国的关税从145%降下来了,结果却发现中国客户没了,根本就没回来,可把美媒给愁坏了,都纳闷中国客户跑哪儿去了呢?而美国还在大量补货呢! 谁也没料到,美国关税大砍刀举了半天,最后自己先慌了。今年 4 月突然宣布豁免智能手机、芯片等 20 类商品的 “对等关税”,相当于给这些中国出口大户免了单。 要知道在免关税之前,美国对不少中国出口商品加的税都飙到145%了。那波关税砍下来的时候,美国的零售商们动作快得很。 《华尔街日报》3月份就报道过,沃尔玛、家得宝这些大零售商都逼着中国供货商让步:要么大幅降价,要么把工厂搬出中国,不然就不给订单了。 这架势直接惊动到中国商务部,相关部门专门去问沃尔玛情况,沃尔玛也承认确实和中方聊过,只含糊说“在不确定的阶段里,正找最稳妥的法子”。 中国做无缝服装的荣利服饰,销售总监威廉·刘就说过当时有多难。2月份加10%关税的时候,为了保住沃尔玛的订单,他们咬牙降了5%的价,利润已经薄得快见底了。 结果美国又说要再加10%的税,沃尔玛直接要他们再降10%。威廉·刘直接跟对方说,这成本公司扛不住,沃尔玛立马就开始在其他国家找新供货商了。 家得宝那边也差不多,他们合作的一家美国照明和家居装饰供应商,2月份第一次加税后,答应给两个月10%的折扣,其中一部分成本还是中国工厂承担的。可3月份第二次加税一出,这家供应商干脆不接家得宝的降价要求了,转头就把生产线搬到了东南亚,靠避开关税维持原价供货。 美国零售商这么一搞,中国出口企业算是彻底看明白了。没人愿意干等着挨宰,都赶紧动起了脑筋,一边拓展新市场,一边重新规划产能布局。 不少做电子设备的厂家,直接在越南、泰国这些东南亚国家砸钱建工厂,把原来给美国供货的生产线慢慢移过去。这些新工厂不光能躲掉美国的关税,还能借着当地劳动力便宜、区域贸易协定更方便的优势,打开东南亚、南亚还有欧洲的市场。 与此同时,中国企业也开始下功夫深耕国内市场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市场。 做智能手机的厂家,把更多研发精力放在适配新兴市场需求的机型上,在印度、中东这些地方的市场份额越做越大;做芯片和电子零件的企业,就跟国内的新能源、人工智能产业绑在一起合作,订单量蹭蹭往上涨。 这些新业务做起来之后,中国企业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度就低多了。所以后来美国说要降关税,这些企业也没兴趣把生产线挪回国内再给美国供货——重新调整供应链要花多少人力物力先不说,新兴市场的增长空间可比美国那个饱和市场大多了。 可等美国的免关税政策一出来,一开始满心欢喜的美国零售商们很快就慌了神。 沃尔玛采购部的人联系之前合作的中国服装供货商,对方说生产线全转到东南亚了,短时间内没法再给美国供货;家得宝的采购想重新订中国产的照明设备,才知道原来合作的工厂早就改做新能源汽车零件了,根本不接照明产品的订单了。 更让他们头疼的是,有些中国企业就算还有富余产能,也明说要先满足欧洲和东南亚客户的订单,美国客户得排队,而且价格要比以前贵15%左右——这让习惯了压价的美国零售商根本接受不了。 美国媒体很快就嗅到了不对劲,《华尔街日报》专门写了篇报道,标题就戳心了:“免了关税也没人来,美国零售商找不到中国供货商了”。 报道里还引了美国供应链管理公司ABC Group创始人乔·尤尔肯的话,他说最近好多零售商找他诉苦,全在抱怨中国供货商“不买账”。 美国家居装饰行业协会的调查报告也显示,免关税之后,美国市场上中国产的智能手机、路由器这些商品,供货量只恢复到加税前的三成,服装、家居用品这些更惨,连两成还不到。 不少美国零售商没办法,只能接着从东南亚、墨西哥这些地方进货,可这些供货商的产能和质量稳定性跟中国企业比差远了,交货时间比中国供货商普遍慢了三成还多。 美国零售商们没办法,只能一边拼命补货,一边急着找新出路。有的企业往东南亚供货商身上砸钱,帮他们扩产能、提质量;有的就试着从印度、孟加拉国这些地方进货,可这些国家的供应链成熟度跟中国没法比,动不动就延迟交货,要么就是质量不合格。 美国政府也看出这事闹大了,白宫的贸易顾问们专门开了个会,琢磨着怎么把中国供货商再拉回来。 有官员说干脆再降点税,甚至把加的税全取消,可这想法立马被国内一些政客怼了,说这样会“坑了美国制造业”;还有官员提议给中国企业发补贴,让他们重新给美国供货,可中国企业压根不感冒——新兴市场的利润空间和政策稳定性,可比美国这边靠谱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