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 - 20 为什么还没官宣?还有很多网友以为,是技术卡住了。错了!真相是,福建舰一步到位上电磁弹射? 它折射的是中国军工一种独特的“非线性发展”哲学,即以“耐心”换取“颠覆性”优势的战略抉择。 H-20项目的延迟,首先源于其战略目标已从“弥补空白”升级为“改写规则”的宏大雄心。 随着美国B-21“突袭者”轰炸机即将服役,任何一款简单的“B-2克隆版”在亮相之日便可能面临技术上的落后。 项目的核心驱动力已经演变为避免“出场即过时”的尴尬,转而谋求一种真正的“跨代领先”。 这种雄心的背后,是现实威慑需求的升级,中国空军的远程打击能力长期依赖轰-6系列,这一源自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平台潜力已尽。 新一代轰炸机必须具备从中国本土起飞,有效威慑第二岛链乃至更远地区的能力,这对飞机的突防能力提出了颠覆性要求。 H-20追求的战略效果是“破局”。它旨在成为一款能让现有防空体系失效的武器,其未知的确切性能本身也构成一种“战略模糊”。这种试图重塑攻防平衡的定位,从根本上决定了其研发不可能是一条坦途。 将“隐身”与“高超音速”两种尖端技术融合于单一空中平台,是一场高风险的技术攻坚,过程必然伴随对一系列系统性瓶颈的挑战,而非某个单一技术的停滞。 发动机是制约一切高性能飞行器的核心。中国军机研发史上“飞机等发动机”的现象并不鲜见。 对于H-20而言,现有的WS-18发动机难以支撑其实现超音速和超远航程的终极目标,一款性能更强劲的动力核心是绕不开的先决条件。 项目的复杂性还体现在多领域技术的深度协同。无尾飞翼构型在高效内置并投放大型高超音速武器方面存在天然矛盾。 从应对米波雷达的超材料吸波体,到据传闻正在研发的可控等离子鞘技术,每一项技术的成熟度都直接影响着整个项目的进程。 尽管挑战重重,中国在东风-17等高超音速武器项目上积累的经验,为攻克相关技术提供了基础。 H-20的研发更像一个庞大的系统集成工程,旨在将多项尖端技术融为一炉,形成1+1远大于2的整体作战效能,这种主动拥抱高风险的路径正是为了实现后发超越。 H-20的“精雕细琢”,并非孤立现象,而是中国顶尖军工项目一以贯之的文化。这种“追求极致”的研发范式,即为了获得决定性的性能优势,不惜延长研发周期,甚至在关键节点推倒重来。 海军的福建舰便是力证,科研团队历时二十余年,最终在常规动力航母上成功应用了据称可靠性与效率更高的中压直流电磁弹射系统,完美诠释了“耐心换优势”的逻辑。 空军的多个“20家族”成员同样遵循此道。歼-20战斗机在原型机阶段为改进隐身涂层和航电系统而毅然“回炉”。 直-20直升机也拒绝了简单仿制的捷径,通过长达十年的重新设计,实现了综合性能的显著提升。 055型驱逐舰的研发同样拒绝在成熟平台上的简单放大,通过大胆采用双波段雷达和超百个垂直发射单元,为全球大型驱逐舰设立了新的标杆。 综上所述,H-20的“秘而不宣”并非源于简单的技术无力,而是一种更宏大、更具耐心的战略哲学的体现。 它标志着中国在尖端武器发展领域,正从“解决有无”的追赶阶段,决定性地迈向“追求最优”的引领阶段。 这种追求“跨代优势”的非线性发展模式,注定了H-20的最终亮相将不仅仅是一款新飞机的登场。它的“迟到”,是为了更具决定性的“准时”抵达未来战场。 有网友认为“已经有大型无人远程轰炸机了,有人的如果没有大的技术突破还真没必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