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8 年,63 岁的汤和跪在朱元璋跟前,把兵权交了出去,突然开口说:“陛下,我临走之前,还想跟您要点赏赐。”话音未落,朝堂一下子安静得吓人,都等着看朱元璋发火, 没想到朱元璋却大笑起来,说:“好!朕赏你三百两黄金!”汤和却摇摇头,说:“不够。”[ok] 明朝建立初期,政局未稳,朱元璋对功臣的戒备心日益加重,汤和作为开国老将,选择此时隐退已显明智,但他接下来的请求更显深思熟虑。 当汤和表示赏赐“不够”时,朝堂气氛顿时凝重,朱元璋素来厌恶臣子贪得无厌,这个要求看似冒险。 然而汤和随即说明,这些赏赐是为那些跟随他征战多年的老兵所求。 他没有为自己谋求任何土地或官职,而是为伤残老兵争取抚恤。 这个请求让朱元璋想起当年共同征战的岁月,皇帝不仅立即应允,还额外赐予良田粮草,确保老兵安度晚年。 汤和返乡后的行为同样值得称道,他将赏赐的财物用于修建水利、铺路架桥,改善家乡民生。 平日闭门谢客,远离朝堂纷争,这种明哲保身的做法,使他成为少数得以善终的开国功臣。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蓝玉、胡惟庸等人的结局,他们或因居功自傲,或因结党营私,最终都未能保全性命。 汤和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深知在适当时候主动退让的重要性。 看到汤和这段历史,评论区直接炸锅。 “十年前我觉得能力最重要,现在才懂‘分寸’二字值千金,汤和这波操作,完美诠释了什么叫‘用放弃换取安全’。” “他交兵权是表态,替老兵求赏是做人,朱元璋批得痛快是因为这钱花得值,既安抚军心,又成全了君臣体面。” “见过太多人倒在‘舍不得’上,公司小赚时不肯分利,做大后不懂放权,最后众叛亲离。” “汤和要赏赐不要权,表面吃亏实则高明,黄金会花完,但朱元璋这份安心,才是他安度晚年的护身符。” “汤和选的时机太关键!洪武二十一年,胡惟庸案刚过,蓝玉案还没爆发,正是朱元璋对功臣杀心最重的时候,他这时候退,是嗅到了危险信号。” “而且他求的是老兵抚恤,这戳中了朱元璋的软肋,老朱自己出身底层,可以怀疑功臣搞鬼,但不能寒了士卒的心。” “学到了!下次汇报时不光讲业绩,还要学汤和‘替团队请功’,既显得你重情义,领导还不好拒绝。” “别光看汤和成功,要看背景,他是朱元璋发小,战功赫赫却始终低调,才有资本这么玩,普通人盲目学可能变成真讨饭。” “核心是洞察上位者需求!朱元璋怕的是威胁,汤和就给他安全感;现在老板怕的是失控,员工就要给确定性,道理是相通的。” “这就像炒股,普通人总想着抄底逃顶,高手却在追求确定性收益,汤和不要最高点,只要安全边际。” 如果在现代职场,你是会选择做汤和这样的“聪明人”,还是更愿意当个勇往直前的“开拓者”?为什么?来说说你的选择吧。 信息来源:《明史・汤和传》
